冀南的秋阳格外炽烈,把十县的土地烤得金黄。自平定周老虎之乱、肃清霍乱疫情后,马小丑麾下的临城国民军借着民心归向的东风,半年间一路势如破竹——西收清丰、南乐,东取范县、台前,南吞东阿、阳谷,北纳莘县,势力范围从最初的临城、宁河、济阳、夏津四县,一举扩张至十县之地,版图整整扩大了两倍有余。
十县境内,匪患早已绝迹,官道上商旅络绎不绝,车辙碾过新铺的碎石路,扬起细碎的烟尘;田地里,百姓们挥着锄头收割秋粮,汗水滴落在饱满的麦穗上,脸上满是久违的安稳笑意;县城里,商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这份繁华之下,一道无形的裂痕正悄然蔓延。随着地盘扩张,部队规模水涨船高——原有的三万两千兵力,吸纳归降的地方武装五千人,招募青壮年八千,裁汰老弱病残六千,最终总兵力定格在两万五千人。兵员激增带来的,是军饷、弹药、粮草的刚性消耗呈几何级数暴增;而十县民生重建、基础设施修缮、军医馆运营等开支,更是如同决堤的洪水,源源不断地吞噬着有限的财政收入。临城国民军的财政,正被这突如其来的扩张拖入入不敷出的绝境。
宁河县县衙西侧的偏院,早已被改成临时财政署。院内的老槐树下,晒着一排排账本,墨字在阳光下泛着干涩的光泽;屋内,案几、书架甚至地面,都堆满了厚厚的账册,空气中弥漫着墨香、纸张的霉味与算盘珠碰撞后的金属气息。林婉清身着一袭素色布裙,长发用一根木簪束起,正坐在案几前,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账目,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她面前的宣纸被划分为“月收入”“月支出”两栏,左边的数字单薄得可怜,右边的数字却厚重刺眼,两者之间的鸿沟,看得人触目惊心。
“林先生,莘县的秋粮税收账目核对好了,折算成银元是一千八百块。”一名记账先生捧着一本线装账本,小心翼翼地走进来,袖口沾着墨迹,脸上带着难掩的焦虑,“还有阳谷县的商税,上个月是三百二十块,比预期少了近一半——商户刚回流,生意还没完全起色。”
林婉清接过账本,快速翻阅核对,笔尖在宣纸上写下“莘县秋粮:1800银元”“阳谷商税:320银元”,然后将这两笔收入添加到“月总收入”一栏。她抬起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已知晓。军械库那边的九月份弹药消耗账呢?还有白医生那边申请的冬季药品采购清单,什么时候能送来?”
“军械库的账目刚送过来,您过目。”另一名记账先生连忙递上一本封面印着“军械”二字的账册,“九月份常规训练消耗步枪子弹六万发,机枪子弹一万五千发,炮弹四百发;清丰县围剿残余匪患,额外消耗步枪子弹两万发,机枪子弹五千发,炮弹一百发。采购新弹药的款项,已经欠了临城兵工厂六千银元,李厂长派人来催了三次。”
“白医生的采购清单在这里。”第三名记账先生递上一张折好的宣纸,“需要采购奎宁、阿司匹林等西药,还有棉衣、棉被、消毒酒精,合计需要三千二百银元,说是要为冬季防疫和士兵保暖做准备。”
林婉清接过账册和清单,指尖微微发颤。她拿起案几上的黄铜算盘,噼里啪啦地拨动起来,算珠碰撞的声响在安静的屋内格外刺耳。半晌,她停下动作,长长地叹了口气,在“月支出”一栏添上最后几笔数字,然后用朱笔在宣纸下方画了一道粗线——九月份,十县总收入合计一万九千三百银元,总支出却高达四万七千八百银元,缺口足足有两万八千五百银元。
“这样下去,撑不过三个月。”林婉清喃喃自语,伸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她起身将所有账册分门别类整理好,用一块深蓝色的土布包裹起来,紧紧抱在怀里,快步走出财政署。院外的秋风吹起她的裙角,却吹不散她眉宇间的凝重——财政署的储备资金,包括平定周老虎时缴获的十万银元赃款、临城多年积累的六万三千银元储备,半年来已经消耗殆尽,如今账上只剩下不足两万银元,连下个月的军饷都难以足额发放。
扩张背后:兵马激增,消耗翻倍
县衙正堂的议事厅内,马小丑正与陈明、沈若雁、赵武等核心将领商议十县联防事宜。墙上的军用地图已换成崭新的十县全图,朱红线条勾勒出清晰的疆域边界,清丰、南乐等新收服的县城旁,用墨笔标注着驻军数量与防御重点,密密麻麻的标记彰显着临城国民军的扩张成果。
“清丰、南乐两县地处豫北边境,与张敬尧的势力直接接壤,必须重点布防。”马小丑的手指落在地图上,语气坚定,“我计划在清丰县驻扎一个团,配备重机枪十二挺、山炮六门,由赵武亲自坐镇;南乐县驻扎一个加强营,重点防守黄河渡口,防止张敬尧的部队偷渡北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