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谋定闽江
海丰的雨下了整夜,清晨时才歇。西营院的泥地里积着水,倒映着六十九面特战大队的旗帜,黑底白字的“刘”字旗被雨水洗得发亮,边角处新缝的补丁还泛着白。文天祥的信使踏着水洼进来时,靴底的泥点溅在廊下的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文大人已在漳州点齐三万兵马,”信使解开油纸包,露出里面的福州舆图,墨迹被雨水洇得有些模糊,“他说‘以漳州、海丰为基,联广东、福建义军,三月中旬必破福州’。”舆图上的闽江像条银线,从福州穿城而过,支流如蛛网般散开,在入海口处与海丰的水路相连。
我指尖点在“乌石山”的位置——那里是福州城的制高点,元军必在此设重兵。“文大人打算从哪路进兵?”白砚已铺开新的宣纸,炭笔悬在半空,随时准备记录。信使道:“文大人亲率主力走陆路,取道莆田;另派五千人走水路,顺闽江而下,与咱们海丰的船队汇合。”
议事的堂内突然静了下来,只有漏雨的檐角“滴答”作响。郑龙摸着下巴道:“福州守将是阿剌罕,听说此人善守城,去年在温州挡了义军三个月。”黄丽搭箭往门外的槐树射去,箭矢穿透雨雾,正中三丈外的虫洞:“再能守,也架不住咱们的连发火枪。”
我望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元军布防标记,突然想起李姝昨日往演武场送水时,眼神总在兵器架上打转。“李姝和元璟的动静,”我抬眼看向信使,“文大人可有留意?”信使愣了愣,随即道:“文大人说‘乱世多苦命人,再看看’,还说元璟虽可疑,却暂无异动。”
白砚的炭笔在“闽江支流”处顿了顿,墨点落在纸上,像个未说出口的疑虑。“我已让人盯着李姝,”她低声道,“昨日见她往元璟的住处送过一次针线,包裹里的东西比寻常针线沉得多。”吴燕殊突然从梁上跃下,银狐叼着片布角从她袖中窜出,布面上绣着半朵山茶——与李姝先前递来的帕子纹样一致。
“她今早去了码头,”吴燕殊展开布角,针脚里还沾着点铁屑,“借着看渔船改造的由头,在装火药的仓库外站了许久。”我将布角凑到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桐油味——那是海丰特有的防锈药味道,只有锻造坊的人才会常用。
议事散后,王婉婉带着账册往商户聚居的东街去。她的裙摆扫过积水,带起一串涟漪,身后跟着两个捧着账簿的亲兵,上面记着广东客家商户捐的粮草清单:“潮州苏氏捐米五千石,梅州张氏献战船二十艘,惠州陈氏愿出铁匠百人……”走到街角的酒肆时,一个戴斗笠的汉子突然撞了她一下,袖中滑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广州元军布防的草图,边角处画着个小小的“燕”字——是吴燕殊的记号。
阿黎和吴燕殊此刻正在城外的红树林里,潮湿的泥地陷没了脚踝。吴燕殊吹了声口哨,一群白鹭突然从林间飞起,盘旋两周后往西北方向飞去。“广州的元军在珠江口加了三道铁链,”阿黎翻开药箱,里面的草药下压着张字条,“燕殊的鸟群探的,说是能过小船,大船必被拦截。”吴燕殊接住落下的白鹭,解下腿上的信管:“张弘范的主力还在临安,广州只有五千守军,多是汉军。”
傍晚的锻造坊里,李铁匠正往连发火枪的枪管里填铅弹,通红的铁水在砂型里流动,映得他满是皱纹的脸忽明忽暗。“新造的土手雷加了硝石,”他举着铁罐笑,“扔出去能炸三丈远,铁砂飞起来,神仙都躲不开。”雷芸接过罐子,掂量着道:“给我留两百个,到时候亲手扔到阿剌罕的帅帐里。”
白砚在灯下整理福州攻城计划,稿纸上的字迹被烛火映得微微发颤。“水路船队分三批,”她用朱砂笔圈出闽江的暗礁位置,“第一批载连发火枪营,第二批运土手雷和火药,第三批是骑兵,到岸后直取乌石山。”我接过计划时,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薄茧——那是连日来画图、记账磨出来的,比初见时厚了许多。
“我信你的判断,”吴燕殊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软剑在腰间轻轻晃动,“今晚就去李姝的住处搜搜,看那针线包里到底藏了什么。”她转身时,银狐突然对着院外低吼,只见李姝提着食盒从月亮门进来,裙角的泥点与信使靴底的泥印一模一样。
“听闻将军们议事辛苦,”李姝的声音比往日柔了些,食盒里的糯米糍还冒着热气,“民女做了些点心,给诸位将军垫垫肚子。”她的目光扫过桌上的福州舆图,指尖几不可察地抖了下。黄丽突然拔剑,剑鞘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谁准你进议事堂的?”
李姝慌忙跪下,食盒摔在地上,糯米糍滚得满地都是。其中一个滚到吴燕殊脚边,银狐突然扑上去撕咬,竟从糍团里拖出个小纸卷——上面用元军的火漆印封着,印纹是只展翅的鹰,与阿剌罕的军符纹样一致。
“这是什么?”我捡起纸卷,火漆在指间硌得生疼。李姝的脸瞬间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元璟的声音突然从院外传来:“哎呀,李姑娘怎么跪在地上?”他摇着折扇走进来,青衫上的金粉被雨水冲得斑驳,“许是手笨,摔了点心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一剑照汗青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