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兵发交趾 3. 再走梅关古道
(一)油山点兵,铁骑开道
早饭后的薄雾还没散尽,十七只大鸟已展开遮天蔽日的翅膀,十八箱金子与十六箱炮弹在鸟背上泛着冷光。刘云伏在“墨影”的脖颈间,低头望见南康的田垄如绿色锦缎,炊烟从错落的瓦檐间升起,有农人正赶着水牛犁田,木犁划过冻土的声响仿佛顺着风飘上高空。
“半个时辰就能到油山。”吴燕殊的声音混着鸟羽振翅的风声传来,她指尖轻抚大鸟的羽冠,“去年在梅关养伤时,常看见油山的烽火台冒烟,原是刘铜在练兵。”
大鸟群掠过一片竹海时,竹浪翻涌如绿色波涛。刘云瞥见竹林深处藏着几个穿青布衫的人,正举着弓箭对准天空——是潜伏的义士,他们袖口露出的“宋”字标记在晨光里闪了闪,随即隐入竹影。
油山驻军基地的石寨门刚出现在视野里,就听见牛角号声刺破晨雾。守将刘铜穿着半旧的铁甲,带着亲兵跪在寨前,甲胄上的锈迹被露水浸得发亮:“末将恭迎将军!油山三千骑兵已整备完毕,只等号令!”
刘云翻身落地时,脚边的草叶还沾着霜。他指着远处连绵的山头:“选三座最大的山围起来,山腰用石块垒墙,山顶种牧草,山脚挖塘养鱼。”说着打开金子箱,金光晃得刘铜的亲兵们直眨眼,“这箱金子买猪崽,两箱炮弹留着守寨——元军的斥候敢来,就用炮弹给他们醒醒盹。”
刘铜的拳头“咚”地砸在铁甲上:“将军放心!去年冬天抓过三个元军细作,从他们身上搜出梅关古道的布防图,末将早就在险要处埋了铁蒺藜!”他突然扯开衣襟,露出左肋一道狰狞的伤疤,“这是前年跟元军斥候搏斗时留下的,那会儿手里只有锈刀,如今有了炮弹,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午时的日头刚爬过寨墙,三千骑兵已列成方阵。为首的骑兵高举“宋”字旗,马蹄踏过油山的碎石路,溅起的火星落在枯草上。刘云望着铁骑卷起的烟尘,突然勒住刘铜的马缰:“过梅关时,见着珠玑巷的老妪,给她留两袋米——去年她给咱们指过路,说元军在南华寺藏了粮草。”
刘铜弯腰行了个军礼,铁甲碰撞的声响惊飞了枝头的山雀:“末将记着!此去广州,定让梅关古道的每块青石板都记着宋军的马蹄声!”
铁骑开拔时,大鸟群正盘旋在寨墙上空。刘云望着骑兵们消失在梅关古道的拐角,想起去年在这里与元军死战的夜晚——那时的油山只有残兵百人,如今却有三千铁骑踏尘而去,他突然握紧腰间的剑,剑穗上的茶籽串轻轻作响。
(二)信丰炼铁,火淬锋芒
李白砚用朱砂在油山的石墙上补完最后一道阵纹时,风后大阵的轮廓突然泛起微光。她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这阵能挡三万人马,刘铜守在这里,元军插翅也难进。”
大鸟群再次起飞时,吴燕殊吹了声尖锐的呼哨。梅关方向立刻回应起同样的哨声,十几只羽毛未丰的雏鸟从山谷里窜出,追着大鸟群的尾羽飞——是去年留在梅关的那批,如今已长得翅宽盈丈。
“三十只大鸟,正好驼六十箱铁锭。”白砚数着鸟群,指尖在账册上记下,“虔州军器监缺铁料,这些够造五十门重炮了。”
信丰炼铁作坊的烟囱正喷吐着黑烟,负责炼铁的李山光着膀子,手里的铁钳夹着块通红的铁坯,见大鸟群落下,忙扔了铁钳就跪:“将军!新炼的百炼钢刚出窑,比福州来的铁料硬三成!”
刘云走到熔炉边,热浪扑面而来。他捡起块冷却的铁锭,用剑刃划了划,只留下道浅痕:“掺三成钨砂试试。”说着从怀里掏出张配方,“这是文天祥大人托人从赣州送来的,说是能让铁料耐寒,冬天开炮不易炸膛。”
李山的眼睛亮得像熔炉里的火星:“去年有门炮在雪天炸了,伤了七个弟兄……这配方要是成了,他们在天之灵也能瞑目!”他突然扯开嗓子喊,“把东边那堆钨砂抬来!今天不炼出合格的铁锭,谁也不准吃饭!”
作坊里顿时响起叮当声。学徒们用大锤砸着铁坯,火星溅在他们黧黑的脸上;李山亲自掌勺,将钨砂按比例掺进熔炉,铁水翻滚着变成暗紫色。刘云看着铁水注入模具时,吴燕殊正带着大鸟群往桃江去,她指尖在水面划过,成群的鲤鱼突然跃出水面,银鳞在阳光下闪成一片——是她用内力引鱼,给大鸟们加餐。
“这些鱼够它们吃三天了。”吴燕殊回来时,裙摆还滴着水,“刚看见上游有船,像是郭虎派来送硝石的。”
次日上午,熔炉边的铁锭堆成了小山。李山举着块铁锭往冰水里扔,“滋”的一声腾起白雾,铁锭竟完好无损:“成了!将军您看!”
这时天空传来熟悉的鸣叫声,三十只大鸟驮着六十箱火枪与子弹归来,枪身的蓝钢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刘云打开一箱,拿出支火枪掂量:“比之前的轻半斤,李铁监造的手艺越发好了。”他递给李山三箱枪支、六箱子弹,再加一箱金子,“重炮改良得抓紧,等开到交趾,得让元军尝尝咱们的厉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一剑照汗青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