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制度的设计与人性的异化。 明朝初年建立的诸多制度,如卫所、户帖、黄册制度,乃至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安排,其初衷与后来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明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气质,也是他想要深入探讨的重点。他试图理解,朱元璋这个从底层爬上来、对官僚系统充满深刻不信任的皇帝,是如何试图通过一套极其严密的制度设计,来确保朱家江山永固,而这些设计,又在何种程度上背离了人性,埋下了王朝未来的隐患。
构建这个框架的过程,对张陆桉而言,是一次极其烧脑却也充满兴奋的智力探险。他常常在书房里一坐就是整个下午,直到窗外天色由明转暗,华灯初上。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咖啡杯续了又续。
有时,他会因为一个观点的豁然开朗而兴奋地站起身来回踱步;有时,又会因为史料之间的相互矛盾,或是对某个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理解陷入瓶颈而烦躁地抓挠头发。
他追求的,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释。他想追问:在元末明初那个特定的历史关口,是否存在着不同于朱元璋建立的这种绝对君主专制道路的其他可能性?陈友谅若胜,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帝国?张士诚若更有雄心,江南的商业文明是否会更早地孕育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但通过这种追问,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走向背后的必然与偶然。
这种宏大叙事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张陆桉的个人心境。某种程度上,他将自己投射到了那个混乱而充满机会的时代。学术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江湖”,有论资排辈,有学派之争,有资源的争夺,有影响力的较量。他撰写此书,何尝不是一种在学术“乱世”中,为自己开辟一片天地,树立一座“山头”的尝试?他渴望像朱元璋整合各方势力那样,整合现有的学术成果,融汇自己的思考,最终形成一家之言,奠定自己在学界的地位。
这种野心,让他动力十足,也让他偶尔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
这天傍晚,他写得有些头昏脑涨,便放下笔,信步走到窗前。楼下小区里,孩子们在嬉笑玩耍,老人们在悠闲散步,一派现世安稳的景象。但这安宁,反而更清晰地映照出他内心那种与历史激流共振的澎湃与焦灼。
他想起不久前与黄教授的一次交谈。他将自己初步的构思和框架向黄教授和盘托出,希望能得到一些前辈的指点。
黄教授听完,沉吟了许久,才缓缓说道:“陆桉啊,你这个题目选得好,格局也大。但是,难度极大。材料浩如烟海,观点众说纷纭,想要既不落窠臼,又能立论坚实,需要极大的功夫和极深的思考。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对朱元璋这样的复杂人物,要避免简单的道德评判,要尝试去‘理解’他行为的内在逻辑,哪怕那逻辑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多么残酷。同时,文笔也很关键,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是这类着作成败的关键。”
黄教授的话,既是鼓励,也是提醒。张陆桉深知其中分量。
回到书桌前,他看着那满桌的材料和写满思路的纸张,深吸一口气,重新坐了下来。挑战越大,成功的价值也就越高。他仿佛能看到,当这本书面世时,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可能激起的涟漪。那将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他张陆桉思想的疆域,是他野心的具象化。
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郑重地在第一行敲下了书名草拟:
《风云时代》
然后,他在标题下方,开始敲击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话:
“十四世纪中叶,当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如夕阳般缓缓沉入历史的暗影时,在它辽阔版图的东方,一场始于卑微、终于鼎革的巨大风暴正在悄然孕育。这场风暴不仅将冲刷出一个崭新的王朝,更将深刻地重塑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基因与文化心态……”
键盘的敲击声在静谧的书房里清脆地回响,如同历史的马蹄,踏上了又一段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征程。张陆桉知道,他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尚有万水千山等待跋涉。但他眼神专注,充满了迎难而上的决心。这片由故纸堆和思想构建的战场,正是他渴望挥洒才华、证明自己的地方。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