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定的时日转眼便到。
这日清晨,杨家院内外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不舍的复杂情绪。
牛车、马车早已备好,行李也装捆妥当,主要是兄弟四人的书籍、文具、四季衣物,以及杨父杨母、杨四叔的一些随身物品。
杨老太太拉着杨景韬四兄弟的手,眼眶泛红,一遍遍地叮嘱:“到了书院,定要用心读书,听先生的话,与同窗和睦相处。饭要按时吃,夜里看书莫太晚,仔细伤了眼睛……”
絮絮叨叨,全是长辈最朴素、最真挚的牵挂。
杨老爷子则相对沉稳,对杨父和杨四叔道:“军民,军安,县城不比家里,凡事多思量,遇事谨慎。
铺子的事循序渐进,照看好孩子们是首要。家里不必挂念,有我们。”
他又看向四个孙子,“去了青麓书院,便是新起点,勿骄勿躁,脚踏实地,莫负了周夫子一片苦心。”
杨父杨母连连点头,杨父沉声道:“爹,娘,你们放心,我们晓得轻重。”
杨母则悄悄抹了下眼角,强笑道:“会照顾好孩子们的。”
杨大伯、杨二伯、大伯母林氏等人也纷纷上前话别,叮嘱路上小心,在县城一切顺利。
小一辈的杨景钧、杨景凯和侄子侄女们更是围着兄弟四人,眼中满是崇拜与不舍,叽叽喳喳地说着等他们休沐回来要检查他们功课的玩笑话。
杨景曦将几个沉甸甸的钱袋分别塞给杨父和大哥杨景韬:“爹,这是前期进货的本钱。大哥,这是你们兄弟四人这个月的束修和日常用度。
若不够,或是另有急需,可去仙客来找陈管事暂借,我已与他打过招呼(注:陈管事已被提拔到卢安县的仙客来)。”
她考虑得极其周全。
在一片叮嘱声中,杨父驾着载满行李的牛车,杨四叔驾着马车,杨母和兄弟四人坐在车内,缓缓驶离了杨家村。
直到车子消失在村口,杨家人还站在院门外久久望着。
送走杨父一行人,家中稍显空落,但事情却并未减少。
翌日,杨二伯和杨景曦便也收拾行装,准备前往县城,办理租赁小院和铺面的事宜。
抵达卢安县后,两人跟杨父杨母汇合。
四人并未急着去牙行,而是先去了仙客来酒楼拜访陈管事。
陈管事听闻来意,极为热情,当即表示:“杨姑娘,杨掌柜,此事包在陈某身上。东家早有吩咐,杨家之事,务必尽心。
这县城里哪些地段好,哪些铺面敞亮,哪些房东厚道,我再清楚不过。”
他亲自陪着四人,在县城里转了整整一天。
看过了几处地方后,四人最终选定了一处离青麓书院不算太远、环境又相对清静的小院。
小院不大,但五脏俱全,有正房两间,厢房两间,还有个小厨房和一口水井,足够杨父杨母、杨四叔和兄弟四人居住,租金也颇为公道。
接着又去看铺面。
杨景曦目标明确,要寻一个位置不必在最繁华闹市、但人流量尚可、周边居民消费能力不错、且最好带个小后院的铺面。
最终,在陈管事的引荐下,他们看中了东大街岔进去的一条巷子口的一家铺子。
这里虽不如主街喧嚣,但胜在干净整齐,路过的人也不少,且毗邻几个居住区。
铺面大小合适,后面还带了个小院,可以堆放杂物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卤味初步加工。
房东见是仙客来陈管事亲自引荐,也十分爽快,租金给了优惠。
所有事情在陈管事的帮助下进展得异常顺利。
定下院子和小院后,杨二伯负责与房东立契、交钱。
杨景曦、杨父和杨母则去购置了院子和铺子里所需的基本家具物件——床榻、桌椅、柜子、锅碗瓢盆等,又雇人里外彻底打扫了一遍。
杨景曦还特意去了一趟青麓书院,远远地看了看那青砖黛瓦、气象肃穆的学府,心中为兄长们暗暗鼓劲。
她还顺路去了那家“清风书坊”,在对面茶馆坐了坐,果然看到那位清雅的苏姑娘在店内忙碌的身影,她抿嘴一笑,心中有了计较。
一切办理妥当,杨二伯看着布置一新的小院和已经挂上临时“杨记卤味”招牌的铺面,感慨道:“这地方选得好,东西也置办得齐全。三弟和三弟妹直接就能住下开业了。”
杨景曦望着二伯风尘仆仆的样子,不由得笑出声来,眼角弯成月牙:“二伯,您辛苦了!这一路奔波,都是为了咱们杨家的大事。
接下来,镇上铺子的货源调配、村里处理好的那些新鲜食材往县里的运输,都得您多费心了!”
她的声音带着感激,在空气中回荡,窗外传来集市隐约的叫卖声,更衬出叔侄俩的奔波不易。
杨二伯闻言,黝黑的脸庞绽开笑容,他重重一拍胸脯,发出“砰砰”声。
豪迈地应道:“放心!这点小事包在二伯身上!我这把老骨头硬朗着呢,保管把货安排得妥妥当当,让县里的顾客们挑不出毛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重生农家女,逆袭成王妃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