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完成的方案还带着笔记本电脑散发的余温,存储在U盘里,像一枚小心翼翼包裹好的种子,等待着不知是否适宜的土壤。林晓梦带着一身疲惫和一种近乎悲壮的期待,将它交给了班长。班长接过U盘,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我先看看”,便再无下文。日子重新陷入早高峰的喧嚣、午后的琐碎与晚班的疲惫构成的循环,那份凝聚了她心血的方案,仿佛石沉大海,没有激起半点涟漪。
李哥似乎也暂时收敛了锋芒,只是偶尔投来的目光里,那份审视与冷意并未减少,更像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发难时机。林晓梦按捺住内心的焦灼,告诉自己,推动改变需要耐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层级分明、惯性强大的系统里。
就在她几乎要将这件事暂且搁置,继续投入日常的“观察与实践”时,一纸通知,像一块投入平静(或者说沉闷)湖面的巨石,在整个班组,甚至整个站点,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通知是通过劳务公司内部系统下发的,标题格外醒目——《关于征集各站点“服务创新”优秀案例的通知》。红头文件格式,措辞官方而充满鼓动性:为“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激发基层员工创新活力,展现我司专业形象”,要求各站点务必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至少一项具有代表性、可推广性的“服务创新”案例。通知末尾还特意强调,此项工作将纳入各站点及班组的月度绩效考核,优秀案例将在全公司范围内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
通知一出,休息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创新?创什么新?能把人当人看,别搞那些幺蛾子考核就不错了!”李哥第一个嗤之以鼻,把通知单揉成一团,精准地扔进了角落的垃圾桶,“还不是上面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绩工程?让我们底下人绞尽脑汁陪他们演戏!”
“就是,”旁边一个年轻同事附和道,“天天累死累活,能把规定动作做完就不错了,还创新?拿什么创新?用爱发电吗?”
“估计又是哪个领导听了什么管理讲座,回来瞎折腾。”王姐一边泡着枸杞,一边摇头,语气里满是看透的无奈,“最后还不是编点材料,应付了事。什么奖励,画饼充饥罢了。”
抱怨声、嘲讽声充斥着小小的休息室。大家都在这套系统里浸淫已久,太熟悉这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管理了。它们往往伴随着漂亮的口号、严苛的考核和空洞的承诺,最终演化成额外的文书工作、形式主义的表演和基层员工更重的负担。所谓的“创新”,在大多数人看来,不过是又一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去甚远。
林晓梦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听着大家的议论,手里捏着那张被她仔细抚平的通知复印件。起初,她也和大家一样,感到一阵荒谬和无力。公司连最基本的、合理的考核机制都未能建立,却在高调地追求“创新”,这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然而,当她的目光再次扫过通知上“服务创新”、“优秀案例”、“绩效考核”、“通报表扬”、“适当奖励”这些字眼时,心脏忽然不受控制地,猛地跳动了一下。
一个念头,如同暗夜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她的脑海。
她的方案……那份关于“潮汐通道”的优化方案……
它不正是基于实际问题(早高峰拥堵)、旨在提升服务效率(减少排队时间、降低投诉风险)的尝试吗?它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其中蕴含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正符合这通知里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吗?
机会!
这个词像一团火苗,倏地在她的心底点燃。
之前,她将方案提交给班长,是希望从业务层面推动改进,但阻力显而易见,班长态度暧昧,李哥虎视眈眈。而现在,公司层面下达了这样一个“创新”征集任务,这无疑为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面的通道和话术!
如果她的方案能够作为班组的“服务创新案例”提交上去,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林晓梦个人的一个想法,而是变成了班组、甚至站点响应公司号召的“成果”。班长没有理由再轻易搁置,李哥的反对也可能需要更多的考量。一旦被公司认可,哪怕只是口头表扬,也足以给她这个想法的落地,增加重重的砝码。
当然,她也清楚地知道其中的风险。这无异于将她自己和她那份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案,推到了更广阔的聚光灯下。如果成功,她可能获得认可和机会;如果失败,或者方案被证明存在缺陷,那么她将面临的嘲弄和打击,也会是加倍的。
但,相比于之前石沉大海的无力感,眼前这条看似荒诞的“创新”征集令,却实实在在地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晓梦,想什么呢?”王姐注意到她的出神,端着泡好的枸杞水走过来,“别想了,这种事儿,随便编点交差就行了,别太当真。”
林晓梦抬起头,看向王姐,眼神里闪烁着一种王姐许久未见的、混合着紧张和兴奋的光芒。她轻轻吸了一口气,声音不大,却带着一丝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安检日记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安检日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