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竞聘班长的目标,像在心底点燃了一簇幽蓝而稳定的火焰,驱散了因方案搁置和李哥小动作带来的阴霾,也让林晓梦看待周遭一切的目光,都带上了更强的目的性和过滤性。她不再轻易为琐碎的刁难而气恼,也不再因暂时的挫折而消沉,而是将每一次遭遇,无论好坏,都视为积累经验、锤炼能力的素材。她的沉默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蓄力感。
就在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班长日常工作的细节,琢磨排班逻辑和人员管理要领时,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机会,悄然降临。
站内广播通知,次日下午,利用客流低谷时段,公安驻站民警李警官将组织全体安检员进行一次专项培训,主题是“大客流应急疏散”与“新型可疑物品识别”。通知语气严肃,强调无故不得缺席。
消息一出,休息室里反应各异。李哥打着哈欠,嘟囔着“又来搞形式主义,站好岗就行了,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几个年轻同事则有些紧张,交头接耳地猜测着培训内容;王姐倒是很平静,对林晓梦说:“李警官的培训,虽然严格,但真能学到东西,认真听没错。”
林晓梦的心却微微提了起来。这不仅仅是例行培训,在她看来,这更是一场潜在的、检验成色的考场。尤其是在她确立了晋升目标之后,任何能够展现能力、获得权威认可的机会,都显得弥足珍贵。
培训地点设在站方的一间小会议室。李警官站在前方,依旧是一身笔挺的警服,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鹰。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你们觉得,安检就是看看包,过过机器?”李警官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力,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真出了事,比如火灾、恐慌性踩踏、甚至……更极端的情况,你们就是第一道防线,是引导乘客逃生的关键节点!大客流疏散,不是简单地喊‘快跑’,而是要心中有图,行动有序!”
他打开投影,展示出长浏市站的建筑结构图,重点标注了几个关键的疏散通道、集结点和潜在瓶颈区域。讲解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结合车站实际布局,分析不同位置发生突发事件时,最佳的疏散路径和安检员应处的指挥位置。他甚至设置了几个虚拟场景,随机点名提问。
“林晓梦,”李警官的目光扫过来,“如果三号口闸机处因不明原因发生恐慌拥挤,你的位置在这里,”他指着图上一点,“首要任务是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林晓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脑海中迅速回忆起刚才讲解的内容和平时观察到的客流特点。
“报告李警官,”她站起身,声音清晰,“首要任务是利用身体和语言,迅速建立隔离区,防止恐慌向站台和后方安检区蔓延。同时,用最简洁、坚定的口令,引导乘客向左右两侧的备用疏散通道撤离,避免全部涌向主出口造成更严重堵塞。并立即用对讲机向值班站长和您汇报情况,请求支援。”
她没有说套话,而是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李警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但林晓梦捕捉到他眼中一闪而过的、极细微的认可。
接下来的“新型可疑物品识别”培训,难度更高。李警官展示的不再是常见的管制刀具、易燃液体,而是一些经过伪装的、看似日常用品的可疑物品图片:伪装成充电宝的爆炸物组件、内部镂空藏匿毒品的书籍、具有特殊化学性质的“玩具”……有些伪装极其精巧,若非特意指出,几乎无法察觉。
“现在的违禁品,不会把‘危险’两个字写在脸上!”李警官语气严厉,“靠的是什么?是经验,是警惕,更是不断学习!X光机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图像上的细微异常,物品结构与常见物品的微小差异,携带者神情的哪怕一丝不自然,都可能是关键线索!”
他播放了几段经过处理的X光机影像,要求大家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影像流转速度很快,物品重叠杂乱,极具迷惑性。不少同事看得眼花缭乱,回答时犹豫不决。
轮到林晓梦时,屏幕上出现一个旅行包的影像,内部物品看似普通衣物和电子设备,但在背包夹层位置,有一小块区域的影像密度和纹理与周围略有不同,形状也不太规则。
时间只有几秒。她集中全部精神,调动起平日里盯屏幕积累的直觉和刚才培训灌输的新知识。
“报告,背包夹层有异常,”她语速很快,“影像密度不均,形状不规则,怀疑夹带非衣物类物品,需要开包重点检查。”
李警官操作暂停,放大那片区域,标注出几处细微的差异点。“判断正确。这是新型复合材料的伪装箱体部件,单独看很难识别,需要结合整体结构和影像细节分析。”
一连几个快速识别环节,林晓梦的回答都准确而迅速,不仅指出了异常,还能简要说明怀疑的依据。这得益于她平日里并非机械地盯屏,而是有意识地在脑海中构建各种物品的影像特征库,加上新知识的注入,形成了更敏锐的直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安检日记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安检日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