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语气变得愈发深沉,仿佛在阐述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德行,譬如筑造万丈高楼之前,必先深挖夯实的屋基。地基深厚牢固,方能承载起凌云之高阁,历经千年风雨、地动山摇而不倾不颓。
若只求楼宇建造得快、建造得高,却忽视了下方地基的深度与牢固度,那么楼越高,其结构越是不稳,倾覆崩塌的危险便愈大。修行之路,何其漫长艰险,其间心魔丛生,外邪侵扰,诱惑重重。
若无内在德行的持守作为定海神针,如何能在面对长生不死的诱惑、毁天灭地的力量诱惑时,不迷失本心,不堕入魔道?
如何能在关键时刻,保持灵台一点清明,做出符合大道、无愧于心的抉择?
因此,我等时常教导弟子,‘小善虽无近功,而不为者必有大祸于后;小恶虽无速殃,而积之者终至巨患于身’。
这不仅是世俗的处世之道,更是修行路上,关乎身家性命、道途成败的至理名言。”
沈源若有所思,眼中光芒闪烁,接口道:“李导师此言,精辟透彻,令沈某豁然开朗,不禁想起中州古贤所言‘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于修行者而言,这‘位’既可指修为境界的提升,亦可指自身所能掌控的力量强弱,甚至包括所获得的机缘福泽。
筑基期有筑基期对应的心性要求,金丹期则有金丹期应有的气度与格局。倘若心性修为、德行涵养跟不上法力境界的快速增长,那么力量越强,反而越容易成为滋生心魔的资粮,在突破瓶颈、进阶更高层次之时,域外天魔易扰,体内五脏之火易生,凶险倍增。
贵院从弟子启蒙之初便牢牢抓住德行培育,不追求速成,正是在为弟子们铺设一条看似迂回、实则更为稳妥、根基更为扎实、更能行稳致远的康庄大道。”
他越说越是投入,仿佛心中许多以往模糊不清、未能想透的关隘,在此刻与李本儒的交流中变得清晰明澈起来:“我在中州游历期间,曾偶然结识一位散修。此人机缘逆天,无意间在一古修洞府中得到了一部颇为玄奥的上古功法传承。
凭借此功法,他修为突飞猛进,远超同侪,短短数年之间,便从炼气期一路攀升至筑基后期,战力惊人,等闲同阶修士难撄其锋。
然则,此人心胸却与其修为极不匹配,天生狭隘,睚眦必报,行事全凭一己喜怒,毫无顾忌,动辄便与人结下死仇。最终,在一次与数人争夺一株罕见灵药的冲突中,因其手段过于狠辣酷烈,当场格杀了两名对手,彻底引来了众怒,被另外三名同是筑基后期的修士联手围攻,终究双拳难敌四手,落得个身死道消、一切成空的悲惨下场。
纵观其一生起伏,非是败于自身法力不济、功法不强,实是败于德行有亏,心性偏狭,无法承载其骤然获得的巨大力量与天降机缘,终致反噬。”
李本儒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叹息道:“唉,沈道友所言此类事例,在这资源争夺更为直接、秩序相对松弛的东荒之地,亦是屡见不鲜,甚至更为普遍。许多颇有天赋的苗子,便是折在了这‘德不配位’四个字上,实在令人扼腕。”
两人就这般,从“德行为何是道基的根本组成部分”这一核心命题出发,深入探讨了各自地域不同的具体教化方法与实施路径,又引申到修行路上因注重德行而宗门兴旺、个人稳健前行,或因德行有亏而身死道消、宗门衰败的真实案例。
进而,又探讨了“德”之教化与“法”之门规,二者之间应如何平衡与互补。沈源分享了中州一些大宗门如何试图通过建立极其严苛细密的门规戒律和贡献功勋体系,来量化、约束弟子的行为,以及这种模式在提升效率、维持秩序之外的利弊,例如可能导致弟子过于功利、缺乏内在道德驱动力等问题;
李本儒则详细阐述了青月盟及清安道院,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大前提下,通过营造道院内部相对公平、透明、强调互助合作的整体氛围,并通过类似“协作任务”、“共同反思”等具体设计,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弟子们的集体责任感、同理心与对“道义”的内在认同。
他们惊讶且欣喜地发现,尽管两人一个来自繁华鼎盛、竞争激烈的中州,一个身处资源相对贫瘠、风格质朴的东荒,各自背后的修行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但在对“德行是修行不可或缺之根基”这一最核心的认知上,竟有着超越地域的、惊人的共识。
只是,中州因其整体高度竞争的环境,更倾向于将“德”与“坚定道心”、“锤炼意志”紧密捆绑,视其为对抗外魔入侵、稳固自身境界、避免走火入魔的重要工具性手段,其具体方式往往更显凌厉、直接,带有强烈的筛选和考验色彩;
而清安道院,则更注重“德”的内化于日常,将其视为一种与自身和谐、与他人和睦、与天地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之道,其培育方式更为温和、渐进,如春雨润物,讲究的是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长远之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家族崛起,我与灵木共长生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家族崛起,我与灵木共长生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