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凯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舷窗边缘,那里还残留着风沙星细沙的痕迹——即使经过三次舱内清洁,仍有几粒泛着赤金色光泽的沙粒嵌在合金缝隙里,像被时光凝固的星子。他望着屏幕上滚动的生态数据,那些代表生命活性的绿色光点正以风蚀峡谷为圆心,在风沙星的赤黄色地表上缓慢蔓延,如同给荒芜的星球披上一层渐变色的纱衣。
“荒芜星的坐标已校准,预计72个标准日后抵达。”小汐的声音打破了主控室的宁静,她调出星图,将一颗被灰色云层笼罩的星球放大。全息屏上,荒芜星的表面没有任何液态水的痕迹,只有纵横交错的黑色裂痕,像是被巨人用指甲划过的伤疤。“根据星际联盟的最新档案,荒芜星曾存在过简单的生态系统,但在五万年前的‘恒星耀斑爆发’中,地表所有水分被蒸发,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降至0.3%,现在的地表温度白天可达120℃,夜晚则骤降至-80℃,是目前已知的‘双极极端环境’星球。”
林教授的目光落在星图下方的一行小字上——“探测记录:地表下3000米处检测到疑似液态水信号”。她抬手将这段记录标红,指尖在全息屏上轻轻敲击:“这很可能是荒芜星生态改造的关键。五万年前的耀斑爆发虽然摧毁了地表生态,但深层地下水系统或许保存了下来,甚至可能存在适应了极端环境的微生物。阿木,你需要提前准备‘高温低温双耐受’的共生体方案,毕竟从120℃到-80℃的温差,对任何生命来说都是致命的考验。”
阿木立刻打开培养舱的监控界面,屏幕上,之前在风沙星优化的共生体正在模拟的75℃环境中稳定繁殖。他将模拟环境的温度参数调整到120℃,共生体的活性瞬间从85%降至30%,体表的多糖膜开始出现裂痕。“直接用风沙星的共生体肯定不行,高温还能勉强应对,但低温会让它们的细胞结构冻结破裂。”他快速滑动基因数据库,将冰极星的“低温抗冻基因”、风沙星的“高温耐碱基因”以及沙下微生物的“黏性物质基因”同时调出,“或许可以构建‘三基因融合共生体’——用低温抗冻基因保护细胞结构,高温耐碱基因应对日间高温,黏性物质基因则能在地表形成保护层,减少昼夜温差对细胞的损伤。”
阎丘兄弟的机械舱里,金属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北刍一正将一块“碳化硅-钛合金复合板”固定在新设计的“地层勘探车”底盘上,这块复合板的表面泛着暗灰色的光泽,比风沙星用的氧化锆陶瓷板更薄,却能承受150℃的高温和-100℃的低温。“荒芜星的地表全是碎石和裂痕,普通的履带很容易被卡住,我们把地层勘探车的履带换成了‘三角棱齿履带’,齿深增加到5厘米,还在履带表面镀了一层‘氮化硼涂层’,既能抗高低温,又能减少碎石对履带的磨损。”他指着勘探车顶部的圆形装置,“这个是‘温差发电模块’,白天吸收地表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夜晚则利用地表与地下的温差发电,确保设备在极端温差下不会断电。”
北刍二则蹲在“深层水源探测器”旁,手中的扳手正将一枚“超导传感器”拧进探测器的探头里。传感器的表面刻着细密的纹路,像是某种神秘的符号。“荒芜星的地下岩层比风沙星的石英岩更坚硬,探测器的探头用了‘金刚石-氮化硅复合材质’,能穿透5000米深的岩层。我们还加了‘液态水识别模块’,一旦检测到液态水,就会自动调整钻探方向,避免错过地下水层。”他调出探测器的参数,屏幕上的温差耐受值显示为-100℃至150℃,“另外,我们在探测器的外壳上加了‘热胀冷缩缓冲层’,防止白天高温膨胀、夜晚低温收缩导致设备损坏——之前在冰极星,就有两台探测器因为低温收缩报废了,这次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当星穗号距离荒芜星还有24个标准日时,阿木的培养舱里传来了好消息。他将三基因融合共生体注入模拟的荒芜星环境中——白天120℃、夜晚-80℃,含氧量0.3%,没有液态水。起初,共生体的活性一直在20%左右波动,但当阿木加入从风沙星水样中提取的“沙下微生物高温酶”后,共生体的体表渐渐形成了一层透明的保护膜,活性缓慢提升至60%。“成功了!”阿木的声音带着激动,他将监控画面投射到主控室的全息屏上,“这层保护膜能在白天反射部分热能,夜晚则能锁住细胞内的热量,而且高温酶还能加速共生体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即使在低氧环境下,也能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
林教授看着屏幕上的共生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现在就等抵达荒芜星,找到地下水源了。如果能在地下水中检测到微生物,我们就能让共生体与它们形成新的共生系统,加速生态改造的速度。”小汐则调出了荒芜星的气象数据,眉头微微皱起:“荒芜星的‘尘暴季’即将开始,最大的尘暴直径可达100公里,风速每小时650公里,会携带大量碎石,对登陆舱和设备的威胁很大。我们必须在尘暴季来临前,找到合适的登陆点,完成深层水源探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刍氏自传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