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军营的晨曦透过帐篷的缝隙洒入,陈砚刚好将最后一枚木楔钉入连弩的支架。昨夜击退匈奴之后,他未曾敢多歇息,趁着营地休整之际,又对两架连弩进行了改良——在箭槽两侧增添了防滑木片,并将投石臂的弧度调整得更加符合力学原理,试射时射程竟远了两丈。
“陈兄弟,将军请你过去一趟。”帐外传来士兵的呼唤,陈砚放下手中的刨子,拍了拍身上的木屑,随士兵前往中军大帐。沿途可见守军们正忙于清理战场,受伤的士兵靠在帐边换药,几名伙夫挑着水桶走向伙房,桶中的水波荡漾,映照出天边淡雅的朝霞。
中军大帐内,卫青正对着一张地图陷入沉思,见陈砚到来,随手将案上的竹简推至他面前:“你看看这个。”竹简上记录着朔方的屯垦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紧迫之情——入春以来降水稀少,渭水支流的水位下降了近半,营地内的三架水车已有两架断了辐条,剩下一架也被泥沙卡住无法转动,地里的粟米刚抽穗便已枯萎大半,若此情形持续,下个月军粮将面临断供之危。
“将军是打算让我修复水车吗?”陈砚拿起竹简,指尖轻轻划过“水车废,禾苗枯”几个字,心中顿时有了计较。原主父亲曾为少府设计过灌溉器械,再加上系统内存储的墨家水利图纸,修复水车对他而言并非难事。卫青点头,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期待:“昨夜见你制作连弩的手艺,便知你精通机关术。朔方的屯垦兵大多是从北方来的壮汉,擅长种田者多,懂得修水车者少。这三架水车是去年才建造的,如今却成了摆设,若再不想办法,弟兄们恐怕要饿着肚子守卫边疆了。”
陈砚放下竹简,起身拱手道:“将军放心,给我三天时间,再派十个擅长木工的士兵协助,我保证让水车重新运转。”“好!”卫青眼中一亮,立刻命人调派士兵,又让人取来一套青色吏服交给陈砚,“从今日起,你便是朔方的屯垦佐吏,专责营地内的器械修缮。这衣服你先穿着,待上报朝廷后,再为你补发正式的印信。”
陈砚接过吏服,布料虽不算精细,却比之前的囚衣厚实许多。他轻轻抚摸腰间的青铜残片,残片似乎又温暖了几分,仿佛在为他这第一步的立足而感到欣慰。
当天上午,陈砚带领十名士兵前往渭水支流边。那两架断了辐条的水车歪斜在岸边,木质的辐条因长期浸泡在水中而发胀,有几根已断成两截,齿轮上还卡着泥沙和水草。另一架未断的水车情况更为糟糕,引水的木槽裂开一道半寸宽的缝隙,水流经过时大半漏失,车轴被泥沙裹挟,转动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散架。
“先把断了的辐条拆下来,找些桑木来做新的。”陈砚蹲在水车旁,用小刀刮去辐条上的腐木,“桑木质地坚硬,泡在水里也不易腐朽,正好营地里的桑树林有现成的木料。”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砍伐桑木,有的用凿子清理齿轮上的泥沙。陈砚则专注地研究那架漏槽的水车——普通的木槽漏水,按常理应用沥青补缝,但朔方地处偏远,沥青难以寻觅。他突然想起系统里提及的墨家“榫卯接水法”,无需任何粘合剂,仅靠木头的咬合便能防漏。
“你们把木槽拆下来,按照这个纹路凿出榫头。”陈砚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交错的榫卯结构图,“每块木板的接口处凿出‘燕尾扣’,拼装后再用竹条捆紧,确保水不会漏出。”士兵们看着地上的图,都有些发愣——他们修水车向来是用钉子钉或者用泥糊,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木扣结构。陈砚也不多解释,拿起凿子亲自示范,第一块木板的榫头凿好时,去砍桑木的士兵也扛着木料回来了。
接下来的两天,陈砚几乎寸步不离河边。白天,他带着士兵们拆卸水车、制作新辐条、拼接木槽;晚上则借着篝火的光亮绘制改良图纸——他在水车的车轴处加了个储油木盒,往里面灌入一些动物油脂,使车轴转动更为顺滑;还在引水槽的末端增设了滤网,以防泥沙再次卡入齿轮中。
到了第三天傍晚,第一架修复的水车终于成功架设起来。士兵们推动车轴,伴随着“哗啦啦”的水声,木质叶片缓缓转动,清澈的河水顺着木槽流入田地,原本蔫萎的粟苗一经灌溉,顿时显得挺拔了许多。“转了!真的转了!”士兵们欢呼雀跃,几位负责屯垦的老兵也急忙跑来,捧起槽中的水尝了一口,脸上的愁云终于消散。
然而,喜悦的气氛并未持续太久,负责看守另一架水车的士兵急匆匆跑来报告:“陈吏员!不好了!那架刚修好的水车,辐条又断了一根!”陈砚心中一紧,快步赶至现场——果然,一根新换的桑木辐条从中裂开一道缝隙,叶片歪斜在水中,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岸边的泥土。他蹲下身,轻抚断裂处,心中顿时有了答案:尽管桑木质地坚韧,但在水车转动时,辐条需承受车身重量及水流冲击的双重压力,普通的圆柱形辐条受力不均,断裂也就在所难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