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鳞城的狂欢盛宴虽已落幕,但胜利的醇酒余味却久久不散,甚至在部分人心底发酵,酿出了一种名为“骄狂”的烈性毒药。连续的辉煌胜利,尤其是陆炎那近乎神话的单骑破阵,不仅震慑了外敌,也在龙鳞城内部催生出了一股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暗流。
这股风气,在新近归附的将领和官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校场之上,龙骧营正在进行日常操演。来自九江、汝南等地的新附士卒,在老兵带领下演练阵型。然而,与以往全神贯注、令行禁止的景象不同,一些由新附将领直接统属的部队,动作显得散漫了许多。带队的一名原曹军降将出身的校尉,看着手下士卒略显凌乱的步伐,非但没有严厉斥责,反而对身旁的同僚笑道:“王兄,何必如此苛责?如今曹军闻风丧胆,见了咱们龙鳞的旗号就得跑!些许操练,走个过场便是,关键是真刀真枪干起来的时候敢打敢拼!就曹仁那两下子,不也被主公像赶鸭子一样撵回颍川了么?我看啊,这中原,已是主公囊中之物!”
那被称作王兄的将领,亦是新附之人,闻言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李校尉所言极是!以往在曹营,总觉得曹军如何如何厉害,如今跟了主公才知道,什么河北精兵,什么虎豹骑,在咱们‘惊蛰’弩和‘雷公’炮面前,都是土鸡瓦狗!依我看,就该趁着现在士气如虹,一鼓作气打进许都去!庞军师、鲁先生他们制定的那些什么‘稳扎稳打’、‘消化吸收’的方略,未免太过保守了,平白错失良机!”
类似的言论,不仅在军中流传,也蔓延到了政务系统。
在寿春临时设立的政事堂内,几名负责新接收郡县民政的官员,正在商议推行新的户籍登记与田亩清丈政策。这是庞统与鲁肃为了稳定地方,摸清家底,有效征税和征兵而制定的核心政策之一,要求细致严谨,不得扰民。
一位原汝南郡的降官,看着手中繁琐的章程,面露难色,对着主事的、由龙鳞城派来的老成官员抱怨道:“杨主事,不是下官推诿。只是如今我军兵威正盛,正当一鼓作气,席卷中原之时。这些细枝末节的民政事务,是否可暂缓一二?当务之急,是筹措更多粮草,招募更多兵勇,支持前线大军继续西进才是!似这般按部就班,一户一户去登记,一亩一亩去丈量,未免太过迁缓,恐贻误战机啊!”
那杨主事眉头微皱,耐着性子解释道:“李从事,此言差矣。主公与军师常言,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新得之地,若不尽快安抚民心,查清底数,建立有效治理,则赋税无从征发,兵源无从保障,即便前线再胜,后方一旦生乱,则如沙上筑塔,倾覆只在旦夕之间。此乃老成谋国之道,绝非迁缓。”
李从事表面唯唯称是,背过身去却对同僚低声嗤笑:“龙鳞旧人,到底是格局小了!只知道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如今天赐良机,正该效仿秦皇汉武,气吞万里如虎!等我们慢慢把这些地盘打理清楚,曹操早就缓过气来了!真是……唉!”
这种追求快速扩张、轻视内部治理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对庞统、鲁肃等人政策的阳奉阴违。
在汝南郡某县,负责推行“劝农令”和“减赋策”的龙鳞城官员发现,当地几名新留用的胥吏,表面上应承,背地里却依旧沿用旧时曹魏的苛刻税法,甚至暗中加派,中饱私囊,理由是“为大军筹备粮饷急需”。当被问责时,他们竟振振有词:“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些许民怨,待主公成就大业,自有封赏弥补!”
在沛国南部新设的军工作坊,负责督造箭矢的匠官为了追求数量,应付上面“加快军备”的模糊指令,擅自降低了箭杆的选材标准和箭头淬火的工艺,导致一批箭矢质量堪忧。当质检人员提出异议时,该匠官竟不以为然:“如今我军气势如虹,箭矢如雨,差这么一点有何关系?能射出去就行!赶紧造好了送往前方,助主公破敌才是正理!”
这些情况,通过不同的渠道,陆续汇集到庞统和鲁肃那里。
庞统放下手中关于某县吏治腐败的报告,面色凝重地对鲁肃道:“子敬,看到了吗?骄矜之气已生。诸将但知曹军可破,却不见自身根基之虚浮;新吏但求速效,却不知长治久安之根本。长此以往,未待曹军来攻,我等内部恐先生溃痈之患!”
鲁肃叹息一声,将一份关于军工作坊质量问题的文书推过去:“不仅是政务,军备亦受影响。主公神威,连战连捷,使得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胜利唾手可得,却忘了每一场胜仗背后,是严谨的谋划、刻苦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支撑。若此风不刹,只怕‘雷公’、‘惊蛰’之威,也将难以为继。”
两人都感到了一丝无力。他们制定的政策,是从龙鳞城长远发展出发,旨在夯实根基,稳扎稳打。但在如日中天的胜利光环下,这种“保守”和“谨慎”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部分人视为阻碍他们攫取更大功劳的绊脚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