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计划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了林墨的肩头。这不再是为了一部小说构建世界观,而是为整个文明的未来绘制生存蓝图。他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烛龙”指挥中心那间属于他的保密分析室内,苏晚晴也获得了相应的辅助权限,两人常常在加密网络的两端,为了一个模型参数或一段信号特征分析讨论至深夜。
林墨提交的初步报告,融合了“黑暗森林”的冷酷逻辑与对信号“自主进化”特性的新观察,提出了数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推演:
可能性一:播种者。 信号源是一种宇宙尺度的“生命”或“意识”散播其存在形式的工具,如同蒲公英播种。其学习与互动,是为了评估“土壤”(即地球文明)是否适合“生长”。友好与否,取决于它需要怎样的“生长环境”。
可能性二:清道夫。 一种专门负责“清理”宇宙中可能对某种更高秩序构成威胁的、过于“活跃”或“无序”的年轻文明的机制。其试探,是为了确认清理的必要性与代价。
可能性三:观测者/实验员。 一个远超人类理解范畴的高级存在,正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观察着地球文明,信号是其观测仪器的一部分。人类的任何反应,都只是实验数据。而实验结束后,样本通常会被处理掉。
每一种可能性,都指向一个比毁灭更加令人绝望的未来。
“烛龙”高层对林墨的报告高度重视,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应当采取更积极的接触策略,试图建立沟通,化解误会;另一部分则坚决主张继续强化隐蔽和防御,遵循“黑暗森林”法则。
而就在高层争论不休时,信号再次出现了变化。
它不再尝试攻击或学习具体协议,而是开始向地球方向持续广播一段极其复杂、却又仿佛蕴含某种内在数学美感的……“试题”。
这段“试题”由一系列层层嵌套的数学难题、逻辑悖论和物理常数推演构成。其难度从人类研究生水平,以指数级速度攀升至当前理论物理的边界,甚至隐约触及了一些尚在假说阶段的超弦理论模型。
“它在测试我们。”林墨看着那如同天书般的“试题”,对视频连线另一端的雷负责人和陈负责人说道,“测试我们的智力上限,我们的科技潜力,我们的……文明等级。”
“答不出来会怎样?”吴女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在黑暗森林里,暴露自身存在已是死罪。”林墨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如果暴露的同时,还被判定为‘弱小’、‘低智’、‘没有价值’……那么清理的成本将降至最低。”
指挥中心内一片死寂。
“我们能解答多少?”陈负责人问向汇聚于此的全国顶尖数学家、物理学家团队。
为首的院士擦了擦额角的冷汗:“前面的基础部分没有问题,但后面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内容……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无法理解,更别说解答。这就像让原始人去理解广义相对论。”
“也就是说,在它看来,我们可能连‘及格线’都达不到。”雷负责人的脸色异常难看。
“不一定。”林墨忽然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测试的是‘潜力’,而不仅仅是‘现有知识’。看这道题,”他指向“试题”中段一个关于多维空间拓扑的难题,“它的表述方式,隐含了至少三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数学工具的使用路径。它不是在问答案,它是在看我们能否自己找到‘工具’。”
“你的意思是,它在引导我们?”吴女士追问。
“或者,它在筛选。”林墨的目光锐利,“筛选出有资格进行下一步‘互动’的文明。答得好,或许能赢得喘息之机,甚至……获得一些‘馈赠’(比如它泄露出的那些超越我们认知的数学工具)。答得不好……”
后果不言而喻。
“集中所有力量,成立‘破题小组’!”陈负责人立刻下令,“由林墨同学协调,调动全国乃至海外可信赖的华裔科学家资源,不惜一切代价,破解这套‘试题’!这是我们向那个未知存在展示价值的关键一役!”
一场关乎文明命运的、无声的考试,开始了。
现实世界中,雨果奖颁奖典礼如期而至。
凭借《三体》系列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与在剽窃风波中展现出的坚韧,林墨毫无悬念地摘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桂冠。当他站在世界科幻最高领奖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获奖感言时,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他没有谈论荣耀,而是再次提到了那个贯穿他作品的主题:
“……科幻的意义,不在于预言未来,而在于拓展我们思想的边界,让我们有能力去面对那些或许终将到来的、未知的挑战。真正的星辰大海,不仅需要探索的勇气,更需要生存的智慧。”
这番发言,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人将他视为这个时代的思想灯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