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位大典的钟鼓余音犹在耳畔,紫禁城已悄然完成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宁寿宫内的太上皇宇文渊与太后陈微儿,享受着卸下重担后的宁静与天伦之乐,而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与养心殿,则迎来了它们的新主人——景和帝宇文宸。这位在父母精心栽培与盛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帝王,没有辜负太上皇的深谋远虑与太后的殷切期望,以极大的勤勉与清醒的头脑,迅速投入到治理天下的重任之中,开启了他的“景和时代”。
登基次日,景和帝宇文宸便恢复了其作为太子监国时就已养成的习惯:寅时三刻起身,梳洗更衣后,先至奉先殿向列祖列宗敬香默祷,禀告即位之事,祈求护佑江山;随后便至乾清宫西暖阁,批阅由通政使司连夜送达的各地急报与重要奏章。天色微明时,准时驾临太和殿,举行常朝,听取文武百官奏事。
与太上皇时期相比,景和帝的理政风格更为细致亲力。他不仅关注军国大事,对关乎民生的漕运、粮价、刑狱、水利等具体政务,也往往追问细节,要求相关部门给出明确数据与解决方案。他记忆力极佳,常能记得数月前某地奏报的灾情或某项工程的进展,令臣下不敢有丝毫懈怠敷衍。常朝之后,他常召见相关阁臣、部院长官至养心殿进行小范围议事,效率极高。午后则主要用于阅读典籍、研习治国之道,或接见有才干的低品官员、地方耆老,以广视听。入夜后,乾清宫的灯火常至子时方熄,他仍在伏案批阅白日未尽的奏疏。
如此勤政,连身边伺候的老太监都暗自心疼,劝陛下保重龙体。宇文宸却道:“父皇当年开创基业,呕心沥血,方有今日之盛世。朕承此重任,如履薄冰,岂敢有片刻懈怠?唯有勤勉政务,方不负父皇母后厚望,不负天下万民所托。”
景和帝深知,守成之君,重在“固本培元”。他在延续太上皇各项善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惠及民生的政策:
轻徭薄赋:下诏重申“永不加赋”祖训,并针对近年来因风调雨顺、仓储充盈的地区,实行阶段性赋税减免,尤其优待垦荒新田和遭受过自然灾害的州县,使民力得以休养生息。
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尤其注重其牧民实绩与清廉品行。命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加强巡查,对贪腐、渎职者严惩不贷,同时提高循吏良臣的奖赏与升迁机会,吏治为之一清。
鼓励农桑:大力推广皇家学院格物斋新近改良的农具、粮种,派遣精通农事的官员下乡指导。并诏令各地兴修水利,治理河患,确保农业根基稳固。
繁荣商贸:进一步简化关隘税卡,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与欺行霸市行为,保护商旅安全。同时,借太上皇时期与西方建立的贸易渠道,鼓励出口瓷器、丝绸、茶叶,并有序引进海外良种、奇器,活跃经济。
这些政策如同春雨润物,细致而深入,使得民间财富持续增长,市井愈发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对朝廷感恩戴德。
景和帝继承并光大了其母后陈微儿重视文教的理念。他不仅时常亲临皇家学院视察,与学子探讨学问,更下旨扩大招生规模,增设“律学”、“工算”等实用学科,并提高学院经费,延聘海内外名师。同时,他改革科考,在保留经义取士的同时,增加策论权重,鼓励考生关注现实问题,提出治国良策,使得科举更能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一时间,天下读书人风气为之振奋,学术思想更加活跃,人才呈现井喷之势。
在军事上,景和帝秉持“忘战必危”的祖训,毫不松懈。他定期视察京营与边军,检阅新式火器装备情况,督促将领严格操练。对戍边将士优抚有加,确保粮饷充足。对周边藩属国,他采取“怀柔远人,恩威并施”的策略,对恭顺者厚加赏赐,对心怀不轨者则展露锋芒,有效维护了边境的和平与帝国的威严。曾有西域小国受外族蛊惑,蠢蠢欲动,景和帝果断调派精兵陈兵边境,并遣使严词警告,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其重新归顺。四海之内,皆传颂大永新君英明神武,无人敢生觊觎之心。
在景和帝夙夜匪懈的勤政与一系列德政的滋养下,大永王朝这艘巨轮,在盛世航道上行驶得愈发平稳。朝臣们见新君如此励精图治,且能广纳谏言,赏罚分明,无不心悦诚服,尽心辅佐。民间则更是感念皇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愈发普遍,真正呈现出一派“景星庆云,天下和乐”的升平气象。
偶尔,景和帝会在政务间隙,亲至宁寿宫向太上皇、太后请安,汇报朝中大事。宇文渊与陈微儿听着儿子条理清晰地讲述施政方略与成效,看着他日渐沉稳自信的气度,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他们知道,自己当年的选择无比正确,这江山,真正交到了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继承人手中。
宇文渊常对陈微儿感叹:“宸儿做得比朕想象中更好。他心思缜密,体恤民情,又不失决断之力。这盛世,必能在他手中绵延长久。”
陈微儿则含笑点头:“是啊,陛下。可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开创了盛世,而宸儿,正以其仁厚与勤政,将这盛世打磨得更加坚实、更加温暖。”
喜欢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重生后,娘娘蛊惑了疯批陛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