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 千里迢迢去赴约
《世说新语》:……昔日,董阿虎应沮公之约北上平城。值鲜卑寇掠,私属劝阻。董阿虎云:名以出信,信以行义,信以守器,节以诚着。子路之言,季布之诺,吴起不食,尾生抱柱。义之所助,信以结人。……
十月,毕圭苑如期完工。
刘宏迫不及待要去看看。
他穿黑色的衣服,佩黑色的饰玉,乘黑色的车,驾黑色的马,坐着插着绘有黑龙旗子的车,来到新建的毕圭苑。
但却完全不顾这时需要住在北向明堂左侧室的要求。
坚持要享受一把新事物。
天气已经有点凉了。
刘宏让人开了火墙,点了火炕。
还让人用了蜂窝煤炉。
果然如莫辰上报的那样。
屋内温暖如春。
看着琉璃瓦片。
还有窗棂上镶嵌的琉璃板。
这其实还蛮费工夫的。
因为需要把融化的琉璃液倒在加热的铅板之上。
然后让琉璃液慢慢冷却。
这样才能形成表面比较平整的琉璃板。
好在董先家的矿多。
凭着冰鉴之眼带给他的超强记忆。
灵丘那一小片地方已经不在他的眼中。
因为已经基本被他占了。
二万多的太平道匠人不用白不用。
还可以用八年多呢。
这也是刘宏要付出五千万钱的原因之一。
毕圭苑外墙全部用水泥抹平。
墙上还有请画工用漆涂绘的山水画卷。
何氏陪同看了这毕圭苑。
心里也很满意。
如今就等黄道吉日。
自己将如愿以偿登上后位!
服侍辩儿的尚药监小黄门,果然还是有两把刷子。
这事他办得妥贴。
深得吾的心意!
立冬二候。
今年秋收,董固上报。
门头农庄和嘉牙亭农庄,扣完给佃户的口粮外。
九千亩良田入库了近二万石。
亩产二石五斗了。
除了这四百多的农庄佃户,六百百工堂外。
眼下董家沟多了上千游侠。
加上五个连的先锋部曲,一百多名本部商贾管理团队。
一千奴婢和四百孤儿。
另外还有蔡邕、田晏、夏育这样的门客。
近四千五百人的规模。
一年下来就要消耗二万二千五百石的粮食。
如果再扣除两季的种子,不过只养活一半人。
这就是灵丘的实际情况。
人多这粮食用得就比较快。
但董先对粮食的执着却是让董固都不敢恭维。
今年商团商队另一成一亿五千万钱的货物中。
就有四十万石的粮食。
一石运到灵丘要三百钱。
要知道在冀州产地,这一石才六十钱。
在豫州荆州一石才四十钱。
这比在灵丘买一石二百钱还贵。
但没办法。
主要都花在物流费用上了。
但董先还说不够。
明年要把粮食增加到一百万石。
他这咋不上天呢?
这四十万石粮食就花了一亿二千万钱了。
这一百万石,如果明年粮价不变的话,就要花三亿钱。
这就相当于拿盈利两成来买粮食了。
听说百工堂的加强版独轮车一车可运十石。
希望快快推广。
不然这运费,可不得了。
人手也不够。
不过担心归担心,董固还是要接受董先命令,与北方商团长莫逊联系。
在繁畤莫氏坞壁腾出一些位置。
董先害怕和连报复。
所以想让董固安排。
先让粮草和辄重先行。
冬季之约。
董先可没忘。
应平城令沮授之约,北上。
当时在场的还有并州刺史董卓、雁门郡守窦统、度辽营别部司马丁原。
这应该是得到他们的授意。
只是由沮授开口。
要不然一个平城令,又没有军事权力。
怎么敢开口让人率部曲赴约?
自从三路出塞大败。
三四万的军队。
只回来不到两成。
朝廷人员、马匹损失很大。
这时让豪右部曲充当抵抗鲜卑的排头兵。
加上由朝廷主导。
这就是董卓、窦统他们高明的地方。
他是刺史、郡守,他觉得没问题。
其他人又怎么会觉得有问题呢?!
但对董先来说。
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他见秋收已完,便想准备北上。
如果决定北上,那么还有一大堆事情需要处理。
比如百工堂的军备任务完成了没?
比如先锋部曲能不能适应新装备?
比如遇到装备问题怎么办?
比如游侠、部曲途中生病受伤怎么办?
最主要的是,让谁去?怎么去?
心中有了定数。
董先便着手准备。
先向百工堂询问,相里器来报。
军备已基本完成。
得益于之前的物资储备。
和太平道匠人的提前工作。
比如伐木后,会顺便把木头干燥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并汉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并汉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