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归来的林凡,并未急于将研讨会上听到的那些高大上的概念和盘托出。
他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来到码头,检查“海丰号”的出航准备,和阿明确认今天的捕捞区域和海况,一切都显得平静而有序。
然而,在他沉稳的外表下,思维的触角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新梳理着东源村这片蔚蓝疆土的未来。
回到他那间兼做书房的小屋,林凡将研讨会上厚厚的笔记进行整理、消化。
他没有盲目相信任何一家的说辞,而是将那些前沿理念与系统提供的【智能管理日志】数据、【生态模拟器】的推演结果进行交叉验证。
例如,有专家强调了海底沉积物指标对贝类养殖的关键影响。
林凡便不动声色地加大了对此项数据的监测频率,并尝试利用【生态模拟器】,推演在不同营养盐输入模式下,海底环境及贝类生长的长期变化。
模拟结果显示,单纯扩大现有贝类养殖规模,中长期存在环境承载力瓶颈。
“果然,光靠热情蛮干不行,必须讲科学。”林凡暗自庆幸自己去参加了研讨会,也更坚定了“科学牧海”的决心。
他没有立刻召开全村大会宣布他的“新发现”,而是选择了一个更稳妥的方式。
几天后,在一次培训课上,林凡在讲解完基础的潮汐知识后,“无意间”提到了海底环境对贝类生长的影响,并引用了研讨会听来的一些浅显案例。
“怪不得有时候明明水质看着不错,蛤蜊就是长不肥,原来是底下‘地力’不行了?”一位老渔民若有所悟地嘀咕。
“小凡,照你这么说,咱们这海底下,也得像地里一样,时不时‘休耕’或者‘施肥’?”李叔抽着旱烟,提出了一个质朴却切中要害的问题。
林凡心中暗赞,他要的就是这种引导的效果。
“李叔说得在理!专家们也在研究这个,比如轮捕轮休,或者像我们正在尝试的,混养一些能改善底质的品种。”
他顺势将话题引向之前系统建议的“引入滤食性贝类”和正在规划中的“贝藻混养试验田”,将这些举措包装成从研讨会学来的“先进经验”,而非自己凭空的想法。
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既引入了科学理念,又避免了引人怀疑,还激发了村民自身的思考,效果出奇的好。
小玲认真地将这些讨论要点记录在案,作为未来优化养殖方案的参考。
林凡有意地开始“放手”。
他将“海丰号”日常的捕捞作业和海藻养殖区的管理,更多地交给阿明和大牛负责,自己则退居二线,主要负责总体规划和应对突发状况。
阿明起初有些忐忑,但在林凡鼓励的目光下,很快扛起了担子。
他不仅完美执行了林凡制定的捕捞计划,还能根据实时海况和船员状态,做出细微的调整。
一次,在前往外礁区的途中,阿明凭借对风浪变化的敏锐直觉,果断建议提前返航,避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风。
这次成功的决策,极大地树立了他在船员中的威信,也让林凡更加安心。
大牛负责的海藻加工点扩建工程也进展顺利。
这个憨厚的汉子,虽然读书不多,但做事极其认真负责。
他严格按照林凡和小玲制定的物料清单和进度表推进,每天收工前都会带着人仔细检查场地,确保安全和整洁。
林凡偶尔去巡视,看到的总是井井有条的景象。
“凡哥,你放心,你指哪儿我打哪儿,保证不出岔子!”
大牛拍着胸脯,黝黑的脸上满是可靠。
林凡深知,一个成熟的团队,不能只靠他一个人拉纤。
他开始将【技能培训模块】的资源,更多地向阿明、小玲等核心成员倾斜,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和分析能力。
他甚至鼓励小玲,去接触一些基础的财务和供应链知识,为未来可能成立的正式公司做准备。
与蓝海渔业科技公司李明博士的联络,林凡保持着积极而审慎的态度。
他定期通过邮件,向李博士请教一些技术问题,也“选择性”地分享一些海藻养殖的“普通”数据(避开任何可能暴露系统的超常部分)。
李博士对林凡的好学和务实印象深刻,在一次通话中,他再次提到了合作的可能性:“小林,你们的海藻品质确实突出,尤其是某些活性成分指标,很有潜力。我们公司对共建一个小型海藻深加工实验室很感兴趣,可以技术入股,也可以提供部分设备支持。”
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一旦合作达成,意味着林凡的海藻产业将直接迈上一个大台阶。
但他没有被冲昏头脑。
在邮件和通话中,他反复询问合作的细节:知识产权如何界定?未来的利润如何分配?原材料供应是否具有排他性?对方的技术和设备是否成熟可靠?
他利用【智能管理日志】的分析功能,对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潜在风险(如技术依赖、决策权旁落、核心数据泄露等)进行了初步评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