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归来的林凡,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东源村漾开一圈圈涟漪。
他带回来的不仅是塞满笔记的行囊,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村民们隐约感知到的“眼界”。
那间兼做书房的小屋,灯光亮到深夜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
林凡将研讨会上听到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水体自净能力”、“市场需求细分”等陌生词汇,与【智能管理日志】里日积月累的数据、【生态模拟器】的推演结果,进行着反复的比对和印证。
他并没有立刻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选择了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在培训课上,用一种拉家常般的语气,提到了这些概念。
“……所以说,咱们在海里搞养殖,不能光盯着一种东西拼命养。专家说了,得像种地一样,讲究个搭配。比如,鱼吃了饲料,排出的废物正好是海藻的养分,海藻长了,又能净化水质,给贝类提供食物。这叫……生态循环。”
林凡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着。
台下,李叔吧嗒着旱烟,若有所思:“怪不得老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这海里的事,也是一环扣一环。”
“小凡,照这么说,咱们现在光种海藻,是不是有点‘浪费’这海水了?”一个参与了海藻养殖的村民挠头问道。
林凡笑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叔说得对!所以接下来,咱们除了扩大海藻养殖,还打算在旁边划一小块‘试验田’,试着养点牡蛎、扇贝。看看它们跟海藻做‘邻居’,能不能长得更好。”
这个提议,既呼应了系统之前关于引入滤食性贝类的建议,又借用了研讨会上学来的理念,显得顺理成章。
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科学养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书本知识,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一步行动。
小玲飞快地记录着,她发现林凡哥从省城回来后,带来的不仅是新名词,更是一种能让大家一起思考、参与的方法。
产业的细微扩张,带来的不仅是收获的希望,也有人心的微妙波动。几天后,大牛私下找到林凡,黝黑的脸上带着几分欲言又止的郁闷。
“凡哥,有个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跟我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林凡给他倒了杯水。
“是……是关于阿明的。”大牛叹了口气,“有几个老伙计觉得,阿明现在管事越来越严,安排活计只认死理,不太听得进他们那些老经验了……说他,有点忘了本。”
林凡静静听着,没有立刻表态。他清楚阿明的责任心,也明白老渔民们对自身经验的珍视。这并非原则性的冲突,而是成长路上必经的磨合。
傍晚,他约阿明在海堤上散步。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阿明,最近担子重,感觉怎么样?”林凡开口,语气平和。
“还行,凡哥,就是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阿明挠了挠头。
“团队大了,人心也杂了。”林凡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我听说,有老伙计觉得你太较真,不太愿意听他们的意见?”
阿明脸色微变,有些委屈:“凡哥,我是严格按照咱们定下的流程做的,这都是为了效率和品质!他们有些老办法,有时候是能省事,但不稳定啊……”
“我明白你的初衷。”
林凡拍拍他的肩膀,“阿明,规矩是骨架,但经验是血肉。老伙计们几十年在海里摸爬滚打积累的东西,很多是书本上没有的智慧。管理团队,除了把事做对,更要让大家心气顺。让他们服你,比让他们怕你更重要。”
他顿了顿,给出建议:“以后每天开工前,留出十分钟,让大家说说想法。你觉得合理的,不妨试试。既尊重了他们,也能完善我们的方法。你觉得呢?”
阿明沉默片刻,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凡哥,我懂了!是我想岔了,光盯着事,没顾上人。”
看着阿明释然离开的背影,林凡知道,这支年轻的团队,又在风雨来临前,加固了一道看不见的梁。
与蓝海渔业科技公司李明博士的联络,林凡保持着不卑不亢的频率。
他定期邮件交流,请教技术问题,也“选择性”地分享一些海藻养殖的普通数据。
李博士对林凡的稳健和悟性愈发欣赏,在一次通话中,他透露出更明确的意思:“小林,你们的海藻基础太好了,尤其是几种活性成分,非常有挖掘潜力。我们公司董事会已经初步同意,可以考虑共建一个小型研发实验室,重点就是海藻深加工。”
巨大的机遇面前,林凡的心跳反而更加平稳。
他没有被“实验室”这三个字冲昏头脑,而是在后续的邮件中,更加细致地询问:实验室的产权归属、研发成果的分配机制、原材料供应的独家性要求、以及对方所能提供的核心技术支持到底是什么。
几乎同时,【智能管理日志】弹出一条关联信息分析提示:“近期‘东源村’、‘高产海藻’等关键词在地方渔业论坛及小范围业内讨论中出现频率小幅上升。建议关注信息来源及潜在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