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东源村的林凡,没有片刻停歇,仿佛沪市之行注入的不仅是见识,还有一股紧迫的动力。
他带回来的不是对繁华的留恋,而是一张张更加清晰、更具野心的产业蓝图。
他将论坛上吸收的碎片化信息与系统提供的精准数据、自身实践的经验相融合,开始在熟悉的土地上,勾勒新的轮廓。
首要任务,便是将“深海网箱养殖”从纸面规划推向实质阶段。
利用【区域性海洋生态资源扫描仪】标识出的那片拥有天然上升流的优质海域,结合论坛上学到的关于抗风浪结构、自动化投喂等方面的知识,林凡启动了这个被他内部称为“深蓝锚点”的计划。
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带着核心团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地勘测。
小艇在目标海域来回巡弋,他们用传统的测深锤配合新购置的专业水下摄像机,反复确认海底地形、底质,记录不同潮汐、不同天气下的海流速度与方向。
阿明带着几个水性好、信得过的队员,甚至进行了数次潜水作业,亲自下水摸排海底情况,确保未来网箱锚固系统的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小玲则在林凡的授意下,开始广泛联系国内几家知名的海洋工程设备和网箱制造企业。
她将初步的海况数据和要求发过去,索要产品目录、技术参数和报价单。
办公室里,各种宣传册和技术图纸很快堆积起来,从传统的HDPE圆形网箱到更先进的钢结构升降式网箱,琳琅满目。
林凡则埋头于这些技术资料和成本核算之中。他必须权衡初期投入、运营成本、抗风险能力与长期收益。
论坛上一位专家提到的“适度规模、模块化发展”的理念对他影响很深,他放弃了原本一步到位搞大型养殖场的激进想法,决定首期只投入两组中型抗风浪网箱,作为试验和技术积累的平台。
“凡哥,这是‘海工装备’那边传来的最新方案和报价,他们推荐这款带太阳能自动投饵和水下监控系统的……”小玲将一叠刚打印出来的文件放在林凡桌上。
林凡接过,仔细翻阅,手指在造价一栏轻轻敲击着。
“价格不菲啊……不过,这套自动化系统如果能减少人工和饵料浪费,长期看是划算的。关键是核心部件的耐用性和售后服务。”
他抬起头,“小玲,回复他们,我们需要更详细的部件质保条款,以及要求在类似海况下的成功案例报告。”
“明白。”小玲迅速记录下来。
“阿明那边情况怎么样?”林凡又问。
“明哥刚通过对讲机汇报,他们又确认了一遍锚固点,海底是硬质沙泥混合底,抓力应该不错。
他建议我们可以考虑用那种重力式锚块,配合防拖网设计。”
“嗯,他的经验很重要,就按他说的方向去询价。”
林凡点头。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是他逐渐学会的管理之道。
就在“深蓝锚点”计划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另一项基于扫描报告发现的资源——东北侧丘陵地带的野生紫海胆群落,也开始了谨慎的开发。
在一个潮水退去大半的清晨,林凡亲自带着阿明和另外两名老练的队员,驾着小艇前往那片海域。
根据扫描报告提示,他们很容易就在一片海藻丰茂的礁石区边缘,找到了那片紫海胆的栖息地。
清澈的海水下,一个个深紫色、长着长长棘刺的海胆密密麻麻地附着在礁石上或躲在岩缝中,个头饱满,品相极佳。
“好家伙!这密度,这个头!”一名队员忍不住低呼,脸上满是兴奋。
林凡却显得很冷静。“记住,只挑直径八厘米以上的成体,用钩子小心取,别伤到小的,也别破坏它们附着的基础。这一片,今天采收量控制在五十斤以内。”
他定下了“捕大留小、限额采收”的规矩。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将这片天然的资源库,变成一项可以细水长流的稳定收入来源。
队员们依言行事,动作小心而迅速。
很快,一个个肥硕的紫海胆被小心地放入特制的带孔塑料箱中,保持着鲜活。
首次试探性采收的紫海胆,林凡并没有全部卖给赵老板。
他留下了少量品质最好的,让阿明立刻驱车送往省城沈老板那里。
这种野生、高品质的紫海胆,在高端日料店是制作海胆刺身和寿司的顶级食材,其价值远非普通海鲜可比。
果然,当天下午,沈老板的电话就直接打了过来,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惊喜:“林老弟!你这批紫海胆是哪里来的?品质太好了!比我从日本进口的某些顶级货色都不差!还有没有?我全要了,价格好商量!”
林凡心中一定,知道自己又找到了一条高附加值的产品线。
他并没有立刻答应大量供应,只表示这是偶然发现的一个小种群,需要评估可持续采收的潜力,才能确定后续的供应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