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当北京城的银杏叶又一次染上灿烂的金黄,张陆桉书房里那堆积如山的资料中间,终于诞生了一份初步成型的书稿。近三十万字的《风云时代》初稿,被他仔细地打印、装订成厚厚一册。捧着这本尚带着打印机余温与墨香的书稿,他心中百感交集——有完成巨着的阶段性喜悦,有呕心沥血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志忑与期待。
这份志忑,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找黄教授。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延续的传统。多年前,他尚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那本后来让他初露头角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延伸研究(可被视为他版本的“明朝那些事”核心论文),就是在黄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推荐下,才得以发表,并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为他后来的学术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黄教授于他,是恩师,是学术上的引路人,也是他极为敬重的前辈。
如今,这本倾注了他更多心血、野心也更大的着作初成,他第一个想到的求教对象,依然是黄教授。更何况,如今他们之间,还多了一层更亲密的关系——他是黄教授女儿黄亦玫的男朋友。这层关系,让这次的请教在纯粹的学术交流之外,又平添了几分家人般的信任与期待。
他提前给黄教授打了电话,语气恭敬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黄老师,我最近完成了一本书的初稿,是关于元末明初那段历史的。想请您有空的时候,帮忙把把关,看看框架和内容上有没有什么大的疏漏或问题。”
电话那头的黄教授声音一如既往的和煦:“哦?写完了?效率很高嘛陆桉。好啊,拿来我看看。我对这个时段也一直很有兴趣,正好学习学习。”对于张陆桉的请求,黄教授欣然同意。这既是出于师长对得意门生的提携之情,也或多或少掺杂了对于这位“准女婿”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张陆桉带着精心包装好的书稿,来到了黄教授家。客厅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阳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黄亦玫不在家,去和苏更生去看一个什么艺术展了。
“黄老师,麻烦您了。”张陆桉将书稿双手递上,态度诚恳。
黄教授接过书稿,掂了掂分量,笑道:“嚯,分量不轻啊。看来你这段时间是下了苦功夫了。”他戴上老花镜,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询问了张陆桉写作的核心思路和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张陆桉整理了一下思绪,将自己构建的多维度视角、试图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努力,以及对朱元璋其人与明初制度建设的重点关注,清晰地向黄教授阐述了一遍。
黄教授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插话追问一两个细节。听完后,他赞许道:“思路很清晰,格局也够大。能从权力、社会、人心三个层面去剖析,避免了单线叙事的扁平化。很好,我先看看,你自便。”
说完,黄教授便沉浸到了书稿的世界里。他看得非常仔细,时而快速翻阅,时而停在某一页反复阅读,还用铅笔在旁边的便签纸上写下一些细密的笔记。书房里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喝茶声。
张陆桉安静地坐在一旁,内心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他像一个等待宣判的考生,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黄教授的表情,试图从中读出一些端倪。他看到黄教授有时眉头微蹙,有时又嘴角含笑,时而颔首,时而沉吟……每一种细微的表情变化,都牵动着张陆桉的心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光影悄悄挪移。黄教授并没有通读全书,而是重点看了引言、目录框架、几个核心章节(如朱元璋崛起的关键节点、鄱阳湖之战的分析、明初制度构建与士大夫关系)以及结论部分。
大约两个小时后,黄教授终于摘下老花镜,揉了揉有些疲惫的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向张陆桉,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赞赏的笑容。
“陆桉,”黄教授的声音带着肯定,“写得非常不错!”
张陆桉悬着的心,瞬间落下了一半。
“材料扎实,视野开阔,很多分析都很有见地,尤其是对陈友谅政权‘合法性’困境的剖析,以及对朱元璋如何将底层经验转化为统治技术的论述,都让人眼前一亮。”黄教授不吝赞美之词,“整体框架是立得住的,文笔也比以前更加流畅老练,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上,做了很有价值的尝试。这本书一旦出版,绝对能在相关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得到黄教授如此高的评价,张陆桉内心激动不已,连忙道:“黄老师您过奖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您多多指点。”
黄教授摆了摆手,神色变得更为认真:“指点谈不上,我们一起探讨。既然是初稿,总有一些可以打磨得更精细的地方。我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供你参考。”
“您请说。”张陆桉立刻正襟危坐,拿出了笔记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