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启明睁开眼,那股由纯粹逻辑构建的数学之美仍在他意识中回荡。
万事万物皆为数,但数本身只是语言,是描述宇宙这本巨着的语法。而物理,正是这本巨着本身的故事,是那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波澜壮阔的史诗。
他没有犹豫,再一次闭上了双眼。
这一次,他没有进入那座由光线与符号构成的数学圣殿。他的意识,坠入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具象的世界。
这是一个无垠的模拟宇宙。在这里,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拥有上帝视角的体验者。他可以随意拨动时间的快慢,可以放大到普朗克尺度,也可以俯瞰整个星系。
首先,他来到了意大利比萨。一座倾斜的高塔在他面前拔地而起。他看到一个面容坚毅、目光锐利的中年人,伽利略,站在塔顶。他没有看那些嘲笑他的人群,只是将两个重量不同、但体积相似的铁球,同时松开。
陈启明没有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他的“感知”去捕捉。他“看”到了引力场对两个铁球施加了完全一致的加速度。他“听”到了它们划破空气时,那几乎完全同步的微弱风声。当两个铁球“砰”地一声同时落地时,这声音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中世纪上空的神学阴云。
物理之美,始于对现实最勇敢、最直接的观察与质疑。
场景瞬间切换。他来到了一间昏暗的、充满了各种线圈和磁铁的实验室。一个出身贫寒、只有小学学历的男人,法拉第,正专注地将一根磁铁插入线圈。他身旁没有任何复杂的数学公式,只有一双能“看见”力线的眼睛。
陈启明看到,随着磁铁的运动,一根根无形的、由数据构成的磁感线,穿过了线圈。这扰动,在铜线中激发出了一股定向流动的电子洪流。电流计的指针,轻微地、但却坚定地偏转了。
“无中生有”。电与磁,这两个看似孤立的现象,第一次被联系在一起。陈启明感受到了一种朴素而伟大的美,那是源于实验、源于直觉的、最纯粹的发现之美。
紧接着,一个更加年轻、更加狂放不羁的身影出现了。他站在一片雷暴之中,周围电蛇狂舞。是特斯拉。他不像法拉第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像一位指挥家,肆意地挥舞着手中的“指挥棒”,驾驭着交流电这头狂暴的巨兽。陈启明看到,能量以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传输到远方,点亮了整个虚拟的城市。这是将理论转化为磅礴力量的工程之美。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序曲。
真正的神,即将登场。
陈启明发现自己置身于17世纪英格兰的一片苹果园中。万籁俱寂,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一个年轻人,牛顿,正靠在一棵苹果树下沉思。
突然,一颗苹果脱离枝头,垂直落下。
在陈启明的“上帝视角”中,这颗苹果下坠的轨迹,不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他看到,一条由引力常数G、地球质量M和苹果质量m构成的金色虚线,从地心延伸出来,精准地“拉”住了这颗苹果。
同时,在遥远的太空中,另一条同样性质、但更加宏伟的金色虚线,从太阳的中心延伸出来,“拉”住了地球,让它沿着一条完美的椭圆轨道运行。
那一刻,陈启明看到了。月亮的轨迹、潮汐的涨落、炮弹的抛物线……宇宙间所有宏观的运动,都被这同一条、简洁到极致的定律所支配。
F = G * (m1*m2) / r2
这个公式,如同神谕,在他面前的虚空中缓缓浮现。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谦逊的声音响起,但陈启明感受到的,却是君临天下的绝对自信。牛顿以一己之力,将一个混乱、不可知的宇宙,变成了一台精准、可预测的、如同钟表般运行的机器。这是秩序之美,是数学赋予物理的、最强大的确定性之美。
古典物理的宏伟大厦,就此封顶。
但宇宙的故事并未结束。一股新的、更加神秘的力量,即将登上舞台。
陈启明周围的环境,变成了一片由交错的电场和磁场构成的海洋。他看到四个如同古代符文般的方程,悬浮在空中,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光芒。
它们是麦克斯韦方程组。
它们是物理学中最美的诗篇。
陈启明看到,第一个方程(高斯定律)说,电荷是电场的源头,如同泉眼涌出泉水;第二个方程(高斯磁定律)说,磁场没有源头,它永远是闭合的曲线;第三个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说,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第四个方程(安培-麦克斯韦定律)说,变化的电场和传导的电流都会产生磁场。
这四个方程,彼此耦合,相互激发。陈启明看到,当他用“意念”在空间中制造一个微小的电场扰动时,这个扰动立刻根据第三和第四个方程,激发出一个磁场;而这个新生的磁场,又反过来激发出新的电场……
这个过程,如同一圈圈涟漪,以一种恒定的速度,向外传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