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七年,段思平即位,复依尝纱女指示,改国号南诏为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羊苴咩城,亦即今之大理城也。
建立大理国后,段思平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国势强盛,胜过中原诸国。
段思平在位七年驾崩,其子段思英继位。未经两年,便被皇叔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迫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
从此大理皇位,由段思平一系转到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位六年而死,子段思聪继立。其时高氏取代董氏控制朝政大权,其后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贞诸朝均以高氏为相,权压当朝。
后晋天福二年,杨氏南吴。
权臣徐温养子徐诰,逼使吴主杨溥禅让,即皇帝大位,建立南唐国,改年号升元。
升元三年,徐诰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
字幕: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
李昪本为孤儿,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并收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代养,并改名徐知诰。及为南唐开国之君,遂又改回本姓,并取名立字。
登帝位之后,李昪勤于政事,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李昪以文艺自好,崇文重教,身边不乏文人雅士,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从各地征集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建业书房,开金陵为文献之地先河。
李昪对教育尤为重视,在京师秦淮河畔设国子监,兴办太学、小学,培养国子博士和四门博士,还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建置学馆,号曰白鹿国,以国学大师李善进为白鹿洞主掌教,置学田,聚徒授业,从学者数百。着名诗人江为、伍乔、刘洞等人,皆曾在此求学。
流风所及,境内各州县亦争相效仿,兴办官学施教,村舍私学亦蔚为大观。
李昪深知创业艰难,守成更为不易,乃礼贤下士,寻求为政之道,并能虚心纳谏。
由于中原连年征战,流落江淮难民众多,其中不乏仁人志士,豪杰游侠。李昪皆命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使南唐很快成为江南诸国强者。
李昪为人极为节俭,称帝后尚穿草鞋,洗脸以铁盆,不用金银。暑天睡青葛布帷,左右使唤老丑宫人,不许穿着绫罗绸缎。且更勤于政事,日夜批阅奏章,极少设宴奏乐。但对于阵亡将士毫不吝啬,皆给家属三年俸禄。
又派使到各地调查农田肥瘠,然后分出等级纳税,百姓称其公允。
朝臣宋齐丘、冯延巳联名上言,都说应出兵吞并闽、楚、吴越,一统江南。
李昪则道:吴越钱氏父子奉事中原,我若发兵攻打,必招来中原军队。闽国山险而地贫,非半年以上不可下,既便攻取亦得小失大,其民好乱而不可治。若要出兵,只有楚国马氏可取,因其不施仁政,枉法乱国故也。但孟子云,燕人取齐恐惊四邻。得其尺寸之地,而被天下恶名,我亦不为也。
众臣闻此,无不称善。
李昪晚年信奉长生道术,服用丹石中毒,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李昪背上生疮,不久病重去世。
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追谥先主李昪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镜头转换,按下江南,复说河北。
天福三年,后晋高祖石敬瑭话符前言,将幽、云十六州尽行割给契丹,交接城防已毕。耶律德光得到幽州后,遂改元会同,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上京陪都。后设置析津府,以析津、宛平二县为府治。
南京城共有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辰。皇城在西南坤位,西城有凉殿,东北有燕角楼,逛场在其南,东为水平馆。
同年,晋高祖石敬瑭迁都汴州开封府,改洛阳为西京,以高行周为西京留守。
十一月,石敬将魏州广晋府升为陪都,置邺都留守司,高行周改任邺都留守。王建立自青州移镇上党,以杨光远为平卢军节度使,封东平王。
杨光远面奏天子,请与长子杨承勋同行,晋帝准奏,诏授杨承勋为莱州防御使。
及其父子赴任之时,仆从妓妾至千余骑之众,大车小辆满盈僭侈,并兼前番打劫范延光三十车财宝,实为举国之富,方岳之最。
至于镇所,又惟以刻剥下官吏民百姓为事,比此前更加贪得无厌,不知有丝毫收敛。
天福四年三月,后晋册封回鹘可汗仁裕为奉化可汗。
回鹘唐末为黠戛斯所败,西徙甘州一带,五代时期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自后梁开平三年至后晋、后汉、后周时入贡不绝。
四月,后晋废枢密院,枢密院印交中书门下。
画外音:枢密使一职设置始于唐宪宗时期,由宦官担任,最初只负责接递奏表,传达帝旨,后渐干政,与两神策军中尉并称“四贵”,得以参政。唐末诛杀宦官,开始以朝臣任枢密使,后梁改枢密院为崇政院,职务仍旧参决军国大政,宰相反只受承命而已。后唐复枢密院旧名,但仍用士人担任,安重诲弄权擅政,至使国破家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华夏真相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