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海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林凡裹紧了羽绒服的领口,站在码头上看着工人们为示范区的设施做加固。
冬季的东源村少了夏日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与肃穆。
“凡哥,3号区的防浪网已经加固好了。”
阿明从船上跳下来,脸被海风吹得通红,“天气预报说今晚有寒潮,咱们得再检查一遍。”
林凡点点头,跟着阿明登上巡逻船。
示范区的水面上已经少见往日的繁忙,大部分贝类都已经下沉到温暖的水层越冬,只有少数需要定期检查的试验区域还保持着浮标。
气运【青铜】的日子,平淡但踏实。
林凡喜欢这样的日子,没有大起大落,只有细水长流的积累。
“林凡啊,你这示范区搞得有声有色。”路过的王伯开着渔船慢下来打招呼,“听说昨天又有一批领导来参观了?”
林凡苦笑一下:“县里渔业局的,来看看越冬管理情况。”
自从成了示范点,各种参观考察就没断过。
林凡每次都小心应对,把成功归功于“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绝口不提系统的存在。
好在村民们也都接受了他“爱钻研”的人设,没人怀疑什么。
中午回到岸上,小玲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办公室里暖意融融,与外面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林凡哥,这是上个月的财务报表。”
小玲递过来一份文件,“净利润十一万八千,比预期好很多。
赵老板那边又催问能不能增加供货量,说是春节前市场需求太大。”
林凡翻阅着报表,心里盘算着。
示范区冬季产量确实比预期好,但这主要是系统优化的饵料配方和精准的水质管理的结果,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破坏长期发展。
“回复赵老板,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百分之十的供应量,但不能再多了。”林凡做出决定,“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下午,林凡独自开车前往临县的一个渔船交易市场。虽然还没决定立即买船,但先了解行情总没有错。
交易市场里停放着各式各样的渔船,从传统木制渔船到现代化钢制渔船,应有尽有。林凡漫步其间,仔细查看每条船的状况和配置。
一条十五米长的钢制渔船引起了他的注意。船体保养得很好,设备也比较新,看起来前主人很爱惜。
“老板好眼光!”一个中年船贩子凑过来,“这条‘海丰号’才用了三年,原主人转行不干了,急着出手,价钱好商量。”
林凡不动声色:“什么价位?”
“六十八万,包括全套捕捞设备和导航系统。”船贩子压低声音,“实话告诉您,这价比市场价低至少十万,要不是主人急着用钱,绝对不会这个价出手。”
林凡心里一动,这个价格确实很有吸引力。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淡淡地说:“我先看看设备清单。”
仔细检查了船只和设备后,林凡更加心动了。这条船几乎满足他所有的需求:足够的仓储空间、稳定的船体设计、较新的导航和探鱼设备,甚至还有一个简易的水循环系统,可以暂养活海鲜。
但他没有立即做决定。谨慎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我考虑考虑。”林凡留下联系方式,离开了交易市场。
回程的路上,林凡思绪万千。买船意味着更大的投入和更大的责任,但也意味着可以向深水区发展,实现父亲未竟的梦想。
快到村口时,林凡看到路边有人挥手拦车。摇下车窗,发现是村里的李大爷。
“凡子,能不能帮个忙?我的三轮车陷在泥沟里了。”李大爷焦急地说。
林凡二话不说停下车,跟着李大爷来到路边。果然,一辆装海蛎子的三轮车后轮陷在泥里,越是加油门越是陷得深。
“我来推,您来控制方向。”林凡脱下外套,挽起袖子,站到车后。
冰冷的泥水没过脚踝,林凡咬牙用力推车。一次,两次...三轮车终于从泥坑里出来了。
“太谢谢你了,凡子。”李大爷感激地说,“这些海蛎子你拿回去尝尝,刚捞的,新鲜着呢!”
林凡本想推辞,但看老人真诚的样子,还是收下了一小袋。
回到家里,林凡意外发现气运值竟然涨了0.3。“帮助他人”始终是系统认可的正向行为,即使是这样的小事。
晚上,林凡在研究渔船资料时,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是林凡先生吗?我是‘海丰号’的主人。”电话那头是一个疲惫的男声,“听说你今天去看过我的船。”
林凡有些惊讶:“是的,船看起来不错。您怎么有我的联系方式?”
“我从老陈那里要来的。实不相瞒,我急需用钱,如果您诚心想要,六十万就可以出手。”男人的声音里带着急切,“这已经低于成本价了,但我等不了那么久。”
林凡心中警铃大作。太好的交易往往藏着陷阱,这是他从商以来的经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