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的夏初,本该是麦苗拔节、生机盎然的时节,可马小丑骑着马,沿着沙河两岸的乡村巡查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龟裂的田地里,麦苗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几个老农背着水桶,佝偻着身子,一步步挪到田边,小心翼翼地将水浇在苗根上,每一滴都透着惜字如金的沉重;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妇人正抹着眼泪,诉说着丈夫被土匪抢走货物、至今杳无音信的遭遇;不远处的土坡上,一个穿着补丁摞摞的孩子,正扒着篱笆,眼巴巴地望着远处乡绅家孩子读书的方向,眼神里满是渴望。
身后的赵虎跟着叹气:“司令,这几年战乱不断,赵老歪又横征暴敛,加上去年大旱,百姓们日子太苦了。”
马小丑勒住马缰,目光扫过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部队的武器装备日益精良,战斗力越来越强,可如果百姓们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连安稳日子都过不上,再强大的武力也失去了意义。“赵老歪只知道抢地盘、刮民脂,却不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马小丑沉声道,“咱们守着临城,不是为了做一方土皇帝,而是要让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从今天起,推行‘保境安民’新政,让百姓们有地种、有水浇、有书读、无匪患!”
回到司令部,马小丑立刻召集林婉清、苏玉婷和核心部下,召开新政推行会议。书房里,烛火通明,马小丑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第一,减轻赋税,让农民敢种地、多种地;第二,兴修水利,解决灌溉难题;第三,开办学堂,让穷苦孩子有书读;第四,加强治安,组建治安队,彻底清除匪霸。这四件事,件件都是民生根本,必须尽快落实!”
林婉清闻言,眼中一亮:“司令所言极是。百姓是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咱们的势力才能长久。减轻赋税、开办学堂,既能安抚民心,又能培养人才,我全力支持。”
苏玉婷则冷静地分析道:“推行新政需要大量资金,减轻赋税会减少财政收入,兴修水利、开办学堂又要投入不少。不过好在咱们的纺织厂、贸易往来已经有了起色,兵工厂也能通过出售部分武器配件补充资金,应该能支撑起来。我会尽快核算账目,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资金的事交给玉婷,执行的事就拜托各位了。”马小丑看向赵虎和李参谋,“赵虎,你负责组建治安队,打击匪霸;李参谋,你负责协调乡绅、传达政策,确保赋税减免落实到位;我亲自负责兴修水利和学堂筹备。咱们分工协作,务必把新政推行到底!”
一、减税垦荒:让土地长出希望
新政的第一枪,从减轻赋税打响。马小丑深知,赵老歪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除了正税,还有“剿匪捐”“军饷附加税”“车马费”等十几种苛捐,百姓们一年的收成,大半都要上交,不少农民因为交不起税,被迫卖儿卖女,甚至逃离家乡,导致大量土地荒芜。
马小丑颁布的第一道新政令,就是《临城赋税减免令》:“即日起,废除赵老歪时期所有苛捐杂税,只保留正税,且正税减免三成;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内免征赋税,政府提供种子、农具补贴。”
政令一出,整个临城、沙河两县都沸腾了。但沸腾过后,不少百姓却持观望态度——他们被赵老歪的暴政坑怕了,生怕这只是马小丑的权宜之计,一旦政策有变,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可能招来横祸。
沙河岸边的李家村,老农李老汉就是其中之一。李老汉今年六十多岁,一辈子守着三亩薄田,老伴早逝,只剩下他和孙子狗剩相依为命。去年,赵老歪的部下催收赋税,李老汉交不出,被打得遍体鳞伤,家里仅有的一头耕牛也被抢走,差点就卖了狗剩抵税。如今听说马小丑减免赋税,李老汉还是不敢相信,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龟裂的田地,长长叹气。
李参谋带着文书下乡传达政策时,看到李老汉的模样,连忙上前询问。得知他的顾虑后,李参谋从包里掏出盖着保安司令部大印的赋税减免令,递到他手里:“李老汉,这是司令亲自签发的政令,白纸黑字,有印为证。以后再也没有苛捐杂税了,你这三亩地,今年只需要交原来七成的税,要是你愿意开垦村东头的荒地,三年都不用交税,政府还送你种子和锄头!”
“真……真的?”李老汉颤抖着接过政令,浑浊的眼睛里满是不敢置信。
“千真万确!”李参谋指着不远处正在丈量荒地的士兵,“你看,士兵们正在帮大家丈量荒地,登记造册,只要你报名,马上就能领到种子和农具。”
这时,村里的保长也走了过来,他是马小丑特意提拔的忠厚之人,大声说道:“乡亲们,马司令是真心为咱们百姓着想!昨天我去县城办事,亲眼看到县府的账房先生在销毁原来的苛捐账目,以后收税都有明文规定,谁敢多收一分钱,司令饶不了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